从常识到行动:一堂实用的理财课探寻中国传统村落的价值所在中山古镇的真善美,似一缕清风拂面作家李燕燕:书房就是练功房
第011版:共赏百本好书
上一版 下一版 
从常识到行动:一堂实用的理财课
探寻中国传统村落的价值所在
中山古镇的真善美,似一缕清风拂面
作家李燕燕:书房就是练功房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08 月 1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探寻中国传统村落的价值所在
——读《中国村落史》有感
王倩予

  星罗棋布的传统村落,是长久以来中国人基本的生产单位和社会组织。在城市化高歌猛进的现代中国,传统村落面临急剧消失的生存危机。因此,对现存的传统村落及其文化遗存进行抢救性发掘与研究,具有不可比拟的文化价值。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胡彬彬教授在数十年间寻访中国境内传统村落5000余个,积累海量的田野考察资料,写作了《中国村落史》一书。

  该书分为上下卷,包括“中华文明的起源与中国的早期村落”“文明的繁盛与村落共同体的形成”“文明的转型与村落的变迁”等8章,逾100万字。书中配有大量图片、示意图,生动直观地展现了中国村落之美和丰富多彩。

  ——编者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农业大国,我们日常所吃的稻米被证实已有12000年以上的栽培史。是中国村落的发展,直接催生了中国早期城邦的出现;是农业的发展,使得更多的人能从土地上抽离出来,从事手工业、商业、教育、艺术及思想活动,从而逐渐创造出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国传统村落就是中国文化的根和源。

  最近读了胡彬彬所著《中国村落史》一书,让人颇有感触。首先,能如此全面地论述有史以来的中国村落,而非就其一斑一点、一个局部,仅此而言,这本村落史就有其独特的价值。其二,这本书对中国村落文化的定位是客观公正的。这一点很关键,因为它决定了我们将如何判定中国村落文化对于国家文化的价值问题。

  中国的乡村从来就不只是一个单纯的生产体,它对人们而言更是一个融血缘、亲情、道德教化、传统习俗和信仰文化的生产生活空间和社会关系单元。一句话,当我们回望村落,那里才是我们的家,这也就是所谓乡愁的由来。我们从祖辈那里得到的教诲和警示,来自数千年人群交际的经验教训;我们看到乡村的凋敝,心中会痛楚,必欲为之寻一条出路;我们走到世界各地,都会希望有一块种植的园圃;正是在村落与国家的长期互动中,我们形成了一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家国意识。我们就是被这个文化塑造,一不小心就会露出我们的原形。

  这样的乡村有血缘和亲缘的关系,它让我们从小就懂得礼尚往来、讲信修睦;有互助的传统,它让我们“死丧相助,患难相恤,善相劝勉,恶相告诫”;有高度一致的精神信仰,让我们在死生危难之时能有所慰藉;有乡村治理的规约,让乡村能“自选自治,乡人治乡”。如果不是被简单地否定和摧毁,而是有效地进行传承与转化,那么在这样的传统基础上建立的现代文化会不会更有世界性、更人性化呢?

  这样的乡村在现代化的激烈动荡中一直在支撑着我们。从青壮劳动力的大量流出,乡村老人、妇女和孩子的留守与苦苦支撑,土地的流失,资金从乡村到城市的流动。近百年来乡村一直在被抽血,而我们反倒奇怪它为什么越来越虚弱?而就是这样的乡村,支撑着我们国家度过了多次危机,被誉为中国经济的“压舱石”。乡村是何其艰难?乡村又是何等坚韧?而我们是何德何能,能够得到大地慈母如此的关爱,我们又该以何为报呢?

  作者历时30多年寻访了5000多个传统村落,在《中国村落史》这本书中,还有一个很大的亮点就是,它展现了从历史时期以来中国乡村治理的完整线索。从井田到乡里到保甲制度,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对村落的管理重点在于人口、赋税、徭役及治安,这使得国家财富和政治机器可以正常运转。但在具体执行中,乡村治理又长期依靠基层代理人,也就是说在国家与乡村的互动中有一个中间层,这些人在早期被称为耆老、里老,后来称为乡绅、乡贤。他们一方面更熟悉当地情况,一方面在当地拥有较高的声望;这和那种上班打卡的工作方式完全不同。更重要的是他们世代在那里生活,当地民风如何、是否富裕便成为他们真正的关切。这个特点一方面有效于国家治理,另一方面有利于推动乡村自治,如推动家族族谱的管理、家风的倡导、宋元时期的乡治、乡约、义学义仓等。

  在近代百年来的乡村巨变中,有一群人是真的看懂了中国乡村治理的特点,并在认可传统的基础上,做着面向现代化的努力。这些就是以张謇、梁漱溟、晏阳初、卢作孚、陶行知等人为代表的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的杰出人士。他们提出乡村的主要问题是“愚、穷、弱、私”四大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根本上需要通过乡村平民教育才能实现。这与宋元以来的社学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样的教育不是针对应试中举的,而是面向生活的。如晏阳初说:通过推行文艺教育以提升村民的精神生活,推行生计教育以提升农民的生产力,推行卫生教育以培养村民的健康力,推行公民教育以培养农民的团结力。梁漱溟提出了乡村建设运动的重点在于“中国的文化的再造”,认为乡村建设运动既起源于旧乡村的无限破坏,亦是处于建设新的社会组织构造之需要。具体包含两个要点:一是要把科学技术运用到生产及生活的各个方面;还有一个就是要把向来中国人散漫的生活变作有团体组织的生活。所以乡村建设的关键点一在教育,二在组织。而如何在真实的中国乡村现场做好这两件事情,就成了检验乡村建设及乡村治理工作是否成功的关键。

  总而言之,胡彬彬所著的这本《中国村落史》,遵循了乡村研究重调研、重实证的学术风尚;运用了新材料、新理念;坚持以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针对乡村真实问题,从历史的事实和规律中去寻找答案。建议乡村干部、乡村建设关联人员都可一读,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中国乡村问题之书。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