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我革命精神走好新的赶考之路深刻把握心怀“国之大者”的实践要求推动新时代机关党建高质量发展深入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
第010版:思想周刊·新论
上一版 下一版 
以自我革命精神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深刻把握心怀“国之大者”的实践要求
推动新时代机关党建高质量发展
深入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08 月 1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好用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

深入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

杨莉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强调,要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使每个社会细胞都健康活跃,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市第六次党代会报告也指出,深入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着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重庆。社会安全是整体安全的基础,是平安重庆的基石。要深入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投、力量下沉,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发挥网格员、志愿者等作用,做细常态管理服务,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重庆。

  统筹规划增强市域社会治理的枢纽性。市域社会治理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要统筹规划,从强化组织、完善制度和加大投入三方面增强市域社会治理的枢纽性。首先,强化市域社会治理在治理网络中的枢纽性。突出市域社会治理在社会治理工作中的地位,从顶层设计、资源整合、统筹协调、重点突破、强化监督等方面落实市域社会治理的统筹作用,破除体制弊端,从根本上解决政出多门、权责不清的问题。其次,完善相关制度,强化市域社会治理在治理规划中的枢纽性。细化《重庆市社会治理“十四五”规划》对于社会治理的总体规划,出台关于街道(乡镇)职能转变、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社区营造、社会组织培育、志愿服务激励、基层协商治理等政策,从权责划分、主体培育、协同方式等方面规范市域社会治理的实施。再次,加大投入,强化市域社会治理在治理资源中的枢纽性。在市级层面设立社会治理和社区发展专项资金,专门用于社区民主管理、社区教育培训、社区志愿服务等基层治理工作,规范使用程序,保证公开透明、民主决策,加大下投治理资源,以政府的外部资金撬动内部的民主参与。

  赋权增能夯实基层社会治理的基础性。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善治是国家善治的起点,要向基层赋权增能,夯实基层社会治理的基础性。一要划分权责边界,激励多元参与。创新推进“三事分流”,明确各参与主体在基层治理中的权利和责任,创新党建引领方式,划定政府权力边界,严格执行社区事务准入制度,增强基层自治组织的自治性;引入专业社会组织,提升居民的社区认同感,促进居民积极参与。二要做实民主协商,促进理性共识。赋予社区居民在社区公共事务中的决策权,细化协商事务,创新小区协商、院落协商、楼栋协商等民主协商形式;优化协商方式,借助专业力量,培训社区居民的说理、质询、回应、倾听、合作等协商技巧;提升协商质量,针对居民在社区事务中的不同意见,充分发挥社区内党员等在促进对话、消除分歧中的协调作用,引导居民充分表达自身诉求,认真倾听不同意见。三要强化监督实施,提升参与效能。切实保证社区居民在基层治理中的话语权,在社区或院落成立由居民、党员、社区干部、外部专家等组成的“监事会”,对决策的实施过程和实施质量进行全程监督;聘请第三方机构对决策实施结果进行有效性评估,保证居民对社区事务的高效参与。通过赋权增能基层社会治理,保证人民群众可在场、能决策、有影响,提升治理效能。

  党群联动提高常态服务与应急处置的有效性。服务就是最大的治理,要提供多元化和高质量的常态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需求,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应急就是最基本的安全,要建立高效和完善的应急处置体系,有效化解突发性矛盾冲突,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一要推进服务型党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将党的政治属性和服务功能融合,将党支部职能与治理内容整合,以城乡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载体,以人民群众真实需求为导向,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在服务方式上,扎实推进“三进三服务”,多渠道、广覆盖地将党员力量下沉到服务群众的第一线,优化对党员的激励机制,以保障服务的可持续性。在服务内容上,提供以需求为导向的精准服务。要对社区居民进行需求调查,准确把握不同人群的多元需求,充分整合驻区单位、社会组织等力量,面向群众提供家门口的党群服务、政务服务、生活服务、文化服务、法律服务、健康服务等高质量服务,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二要创新参与式治理,将人民群众广泛纳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提升应急处置的灵敏性。通过细化网格、优化配置、强化激励等方式,增强人防与物防、智防的衔接性,发挥网格员、志愿者等重要作用,及时发现社区内的安全隐患和矛盾冲突,第一时间向社区报告,确保矛盾早发现、危机早化解。此外,还要推广“老马工作法”,扩充调解力量,培训有效调解方法,提升社区内的调解能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将安全建立在社区。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21SKGH018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