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研发的磁性材料功能元件成功运用于“嫦娥”“神舟”和“天宫”系列;16个项目获2021年度重庆市科学技术奖,获奖总数位列全市高校前茅……重庆科技学院紧贴“两业两域”需求,坚持“四个面向”,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学科队伍建设为核心,以科学研究为载体,交出了一份优异的新答卷。
以科技创新
做好服务“四个面向”大文章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等“四个面向”,给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
“学校立足行业性、地方性、开放性、应用型‘三性一型’办学定位,围绕石油、冶金行业转型升级、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双碳目标等国家及地方发展战略需求,积极作为、改革创新,主动肩负服务国家、区域、行业的使命,培育重大科技成果,实现高质量发展。”学校校长赵明阶介绍。
这在重庆科技学院有着生动的诠释。学校戚志林教授团队突破制约油气开发的“卡脖子”问题,历经联合攻关,其创新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规模化推广应用,近3年新增天然气产量177.5亿立方米,新增销售额210.88亿元,新增利润40.35亿元,助推了四川盆地碳酸盐岩气田的高效开发,保障了国家能源安全。周雄教授团队开发的具有完全自有知识产权的成果——大极板铅电解自动化生产成套装备,已广泛应用于国内行业龙头和骨干企业,成果转化超2亿元,企业应用该成果年产值新增300余亿元,该成果2019年获得中国有色金属协会科技一等奖。
近年来,学校加大科研创新力度,强化成果深度挖掘,依托众创空间,开展“三走进一对接”活动,深入学校重点实验室,与博士教授面对面,挖掘培育环保、新材料、智能制造、新能源等相关科技成果30余项。牵头发起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联盟,加强与高新园区、行业企业的对接与联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数据显示,学校科研经费连续10年超亿元,获批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100多项,连续两年跻身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百强高校,2021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3项,众创空间获得国家级备案,科技探索体验中心获批全国第一批科普教育基地……重庆科技学院用实际行动肩负起了时代赋予高校的责任和担当。
以科研育人
谱好育人育才协奏曲
科研育人是“三全育人”的重要内容。作为重庆市“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重庆科技学院从多个维度发力,全面引导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近3年来,学生先后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电子设计、机器人等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励1800余项。学校连续三轮在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中位列前200名。
“学校充分挖掘科研工作中的育人元素,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培养学生创新素养、严谨态度、诚信品质、奉献意识、团队精神等良好的思想品德,厚植家国情怀,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源源不断输出高素质人才。”学校党委书记黎德龙表示。
从学校走出的优秀毕业生代表成为学子们最好的榜样。石油工程专业的吴春生,毕业后选择扎根长庆油田生产一线,走遍了5000多口采油井和注水井,有效解决了油田开发过程诸多难题,创造经济效益达数亿元,被评选为“全国劳动模范”;冶金工程专业的秦跃林,毕业后选择攻读硕博学位,怀着对母校的感恩之情回到重科,选择扎根教学科研一线,刻苦钻研、作育英才,如今已是正高级教授、巴渝青年学者。
传递榜样力量,开辟新的路径,学校在科研育人的生动实践中,注重搭建平台,丰富载体,鼓励师生勇攀科学高峰。近年来学校出台青年科技拔尖人才培育计划实施方案并遴选确定了首批6人资助名单,已经建成各级各类科研平台70余个,其中国家级平台1个,省部级平台31个,校级平台40余个。
发挥众创空间孵化器作用,加速更多创新成果和应用诞生。学校打造了“优势学科+科研创新+成果创业+产业供给”的创新生态,建成了从“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的创新孵化生态链条,近年来培育学校博士教授创办新能源、新材料等行业高成长企业50余家,转化高价值专利近百项,服务企业申请或转化知识产权437件,链接重庆高校科技创新成果680余项,推动科技成果转化200多项,共有近800名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直接带动就业人数达300余人,间接带动就业600余人。
目前,越来越多的师生以责任担当投入到科研创新中,学校高性能金属材料加工技术创新与应用研究团队获批重庆高校创新研究群体,非常规油气开发理论与技术创新团队入选重庆市英才计划创新创业示范团队,学校省部级科研创新创业团队(群体)总数达15个,校级科研团队近70个,他们积极承担起科研创新的重任,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踔厉奋发、昂扬前行。
以有力行动
开创学科科研新局面
学校深知,建设高水平特色科技大学,发挥学科建设龙头作用,提升科研原创能力,助力科技自立自强,是一项包括观念更新、战略设计、制度支撑等在内的系统工程。学校以“一盘棋”统筹,系统化攻坚,让科技创新之路方向更清晰、步伐更稳健、动力更强劲。
近年来,学校着力加强学科科研工作的顶层设计,科学编制实施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十四五”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及科研工作发展规划,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画好学科科研发展路线图。
与此同时,学校健全学科科研工作制度。制定并修订了《培育市级一流学科工作方案》《加强新时代人文社科类学科建设的实施意见》《学科科研绩效分配办法》《重庆科技学院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重庆科技学院纵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等20余个制度文件,构建能充分调动积极性、主动性的项目立项与资助制度、学科专业动态调整制度、绩效考评与投入制度等。坚持整体激励和重点激励相结合,与教师职称评聘和考核评价相统一。通过有效激励,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促进产出更多高层次、高级别、高质量、标志性的成果,推动形成高水平教学和科研创新团队,营造广大教师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学校强化对学科科研工作的领导,加强对学科专业、科研平台、创新团队的建设布局指导,优化对各种资源的科学调配。对学科专业建设和科学研究进行过程监管,落实目标责任制和定期考核制。制订绩效目标,认真检查建设目标任务的落实情况,建设周期内加强年度考核、中期考核,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加快科研管理系统建设,充分发挥系统在信息存储、科学统计、智能决策方面作用,为学科专业建设、项目和奖励申报等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科学谋划、统筹资源、做强保障,为学科科研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助力学校形成了学科水平持续提升,科研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创新动能后劲十足的良好生态。
“十四五”是高校科技发展的重要机遇期,面向未来,重庆科技学院将持续以学科引领、科研赋能,加快建设高水平应用型特色科技大学,答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
娄琴 耿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