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发挥教育在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深化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作为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一项重要工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已在各地全面铺开,各具特色的举措已经落实,建设成效初显,但仍需继续加强。持续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遵循科学育人规律的必然要求,是充分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的必然选择,是增强思政课亲和力和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必由之路。
要强化系统思维。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项需要思政工作者持续探索,久久为功的工程。从哲学上讲,系统是指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和协调性等基本特征。强化系统思维,需要相关部门、学校和广大思政课教师树牢整体意识,整体把握学生成长成才的“阶梯”,努力构建核心理念一致、主题思想统一、内容方法有梯度、资源供给有区分、主体互动相融合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育体系。要深刻认识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发展是一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必须“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使不同学段的思政课呈现出鲜明特点。要始终善用“大思政课”,紧紧围绕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持续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构建思政课与其他课程的协调机制,将知识教育同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将思政课与德育工作、社会资源广泛融合,推动学校、家庭、社会有效融合,促进高校与中小学有效衔接,打造最大的育人同心圆。
坚持问题导向。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合作机制,缺乏共建、共享、共研的有效模式。持续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研究如何打通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阶段性区隔,为思政课教师搭建互利互促、互通有无的平台,形成高校引领、中小学参与的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机制。课程目标定位不明、关系不清等问题长期制约着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提升,这要求在持续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过程中,需要认真思考如何科学设计课程目标,防止“一哄而起、一哄而散”。课程内容简单重复、连贯性不强等问题直接影响着育人效果的提高,这要求深入思考如何加强对思政课教材内容的统筹规划和编写审核,形成递进式、探索型、成长型的内容体系。此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还存在评价体系内在冲突、缺乏协同机制、资源分散零碎等问题,这需要我们持续探究和解决。
要注重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为行的重要环节。持续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始终“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要坚持党对思政课实践教学一体化建设的全面领导,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并制定相应的规范制度,为思政课实践教学一体化建设作出原则性规定和方向性要求。要围绕思政课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结合校情、学情打造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例如,重庆医科大学结合重医西迁校史以及医学生的责任担当,稳步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打造了具有医学特色的实践教学精品课程。要将5G、VR、AR等现代科技手段融入各学段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积极建设和使用线上平台,使不同学段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栏目、素材、活动形式,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学校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红色文化实践活动,让红色教育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引导学生感知红色文化魅力,躬行红色文化精神。
(作者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1SKSZ124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