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中华传统美德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积淀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与价值导向。将传承创新中华传统美德融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是高校“扎根中国大地”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民族复兴时代新人的必由之路。
坚守传统美德大观,涵养校园人文氛围。大学的育人环境对具有较高水平理论知识和理性思维能力的大学生来说,影响巨大。一个大学如果没有以德育人的人文精神氛围,没有从严治校的办学理念,大学生就难以得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提高。因此,建设能培养出一流人才的一流大学,就必须在坚守传统美德大观的同时,努力营造浓厚的人文校园氛围,创建以传统美德滋养育人的人文环境。在办学中秉承“器以载道”的美德理念,传承校园建筑的历史文脉。在爱护学校历史建筑时,坚守其深厚的传统文化意蕴,深化其与办学指导思想的内在联结,激发师生传播美、创造美的意向。在新建的校园建筑、校园环境等活动场所,注入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和价值观念,营造具有“人格化魅力”的校园环境,实现以文化人的教育效果。在学校的景观布局上,可聚焦“泉清堪洗砚,山秀可藏书”的意境格调,用恬静清雅的环境使校园成为育人的心灵港湾。在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相处中精进学业,在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中升华境界,发挥大学“山灵水秀育英才”的潜能。
深挖传统美德资源,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大学办学能力和水平,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办好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性工作。德育的价值,在于润心、育人、培根、铸魂。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视和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引导教师做“大先生”,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学科、产出一流成果。要遵循“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的准则与路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办学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教师要充分挖掘美德事迹、道德思想,让古籍里跳跃的文字、展览馆里悠久的文物、传世在当代的灵动诗歌都能在育人实践中飞舞,使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处世之道、人格品行等传统美德潜移默化地转化为教师的日常举止,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教师要自觉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现代阐释,提高对中华民族原生性智慧的解释与运用能力,充分发挥素质优良的“大先生”队伍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龙头和牵引作用,不断开创我国大学建设新局面。
延展传统美德内容,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式。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道德建设的不竭源泉。一方面,要充分用好学校思政课这个主渠道。通过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传统美德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丰富传统美德的内涵和形式,为营造彰显美德元素的文化氛围赋能增彩。在学生认知领会传统美德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世情、国情、党情对传统美德的内涵进行深度解读;灵活挖掘各学科领域的先进典型与热点案例,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进行再诠释;运用翻转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投入,灵活运用数字技术有机融入美德教育,提升课堂教学的亲和力。另一方面,要发挥第二课堂主阵地作用。要善用“大思政课”,创建多元化实践平台,拓展实践教学场地,创新实践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开展知识竞赛、故事演绎、志愿服务等活动,引导学生恪守道德准则;整合社会资源,依托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与博物馆、纪念馆等文化场馆共建传统美德实践基地,启发学生在专业实践中传承传统美德基因。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本文为西南大学“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阐释工作”重点项目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