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家岩写真《重庆日报》圆了我的三个梦偶遇“崖柏王”七部经典勾勒出一幅心灵图谱秀湖公园写生
第009版:两江潮副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何家岩写真
《重庆日报》圆了我的三个梦
偶遇“崖柏王”
七部经典勾勒出一幅心灵图谱
秀湖公园写生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07 月 27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礼赞新时代 奋进新征程

何家岩写真

罗毅

  武陵山中乡村无数。让人过目不忘的,少不了酉阳花田乡的何家岩村。

  从海拔1400米的高山草原菖蒲盖下来,但见远方群山万壑。来不及下到半山腰,眼前便豁然敞亮——高高的何家岩下,好一派田园风光。层层叠叠的万亩梯田,如巨幅地图上的等高线,又似一架架重叠安放的琴台;迂回蜿蜒的乡村公路,如金线穿梭,又似玉带飘忽;或零散、或团状的土家吊脚楼,积木般散布于绿水青山古树之间。大自然的恩惠、巧夺天工的景致,把现代版的《只此青绿》,酣畅淋漓地铺陈在我们面前。

  久闻酉阳花田出产贡米,却不知这大山褶皱中的乡村何家岩,还坐拥诗与远方,油画般的水稻梯田、古风犹存的土家山寨,青睐了无数摄影家挑剔的眼睛。在乡村振兴大潮涌动的夏日,我们慕名而来,盘桓熟悉而又陌生的村寨。

  所谓熟悉,是山寨的长相和气味。何家岩属典型的中国传统村落。村子里苗汉土家杂居,以何姓人居多。依山而建、依势而立的房舍,多半是吊脚的转角楼,也有连三间的“一字屋”,而年代久远的“撮箕口”“四合院”,便是同姓同宗兄弟姊妹开枝散叶后还抱团的见证。至于让人眉头一皱的特殊气味,那是浸泡红苕藤作猪饲料发酵后的结果。这里是农耕文明的集散地。只有存在这样的气味,也才算是原汁原味的农家。

  陌生的,恰恰成了何家岩有别于其他村庄的地方。经过数年的鲁渝协作、脱贫攻坚,千年古寨焕发出勃勃生机。一批又一批城里来的美术家、艺术家,用他们的奇思妙想,把村子变成了赏心悦目的鉴赏品。于是有了瓦屋脊梁般的堡坎,有了内容齐全的村史馆、声音博物馆、柴扉美术馆、水稻博物馆、苗绣馆、聚食缘农家乐和致公书屋,有了观天椅、禾下乘凉、鸡的完美生活、猪撞墙上啦等让人忍俊不禁的实景写真。文化与乡村建筑融合,带来的不仅仅是耳目一新,更是乡村文明、意识观念上的提质升华。

  临崖咖啡,是这偏僻村子的亮点之一。一方天外飞来的巨石前,四株金丝楠木挺拔茁壮。巨大的石缝中,有千年紫薇旁逸斜出。小巧玲珑的青砖、黑瓦、小木楼,就这样在古树、指甲花与石缝间蓬勃生长起来。咖啡馆主人是一对返乡创业的90后夫妇。背着周岁孩子为客人调制拿铁的女人,笑容可掬。男主人说咖啡馆刚刚开业,手艺刚刚学到手,营业额还不错,一月下来,两万左右吧。

  想不到,在这远离城市的村寨,时光突然慢下来不说,还能品尝到香甜可口的冰镇咖啡。朋友悄声说,住下来吧,好生体验一下世外桃源。

  于是就住在了何家岩民宿。何家老厨的伙食不错,餐桌上是土家人司空见惯的腊肉、香肠、土豆、油香、糍粑、米豆腐。尤其是米饭,颗粒饱满,色泽牙白,优质贡米的可口,果然名不虚传。

  晚餐过后,在铺了柏油的村公路上散步。清风拂面,呱呱呱、呱呱呱,如潮的蛙声,迅速把我们包围了。随着夜幕降临,又有不知名的鸟语虫鸣从树木、草丛、房舍、田野里飘来,蛙鼓和鸣,组合成天籁般的乡间小夜曲。又过一会儿,远处的田坎上有人影晃动。雪亮的手电筒光刺破夜暗,忽高忽低的说笑声隐隐传来。那是寻找黄鳝的农人出动了。夏天的秧田里,青苗茁壮。泥巴田坎边,总会有小动物趁着夜暗出没。电筒灯光一照,那地底下钻出来的小精灵,便趴在泥水里,一动不动,任凭农人手到擒拿。

  没有忘记吧,但凡有过乡村生活的人,应该不会忘记举着火把在田里夜捉黄鳝摸鱼的经历。时隔经年,我们这一群不再年轻的男女,突然见到茫茫夜色中熟悉的场景,禁不住欢呼雀跃。

  在负氧离子严重超标的何家岩,睡眠绝对是妙不可言的赏心乐事。在如潮蛙声陪伴下,人便迅速进入深睡眠状态。次日有人说,半夜里落了大雨,涨水蛾铺天盖地扑灯光,地上铺了厚厚一层,可楼上楼下,仍然鼾声如雷。

  晨起,顾不得招呼同伴,我独自一人向村外走去。清晨的何家岩,空气清新如兰。一夜山雨,把大地浇得湿漉漉的。远方连绵不绝的山峦,在乳白色的雨雾中若隐若现。近处梯田中,青绿的秧苗,在微风中摇曳,顾盼生辉。

  忽然,我望见一块秧田中有七八只长喙高腿、白色长颈、俗称青庄的苍鹭在觅食。再走近些,鸟儿惊起,扑楞楞长翅舒展,腾空而起,朝山下飞去。呵呵,不好意思。一大早,惊扰了这田野里的精灵。昨晚,我已经从民宿老板口中知道,何家岩的水,是来自菖蒲盖地心深处的山泉,清澈干净,绝对纯正,好山好水好土地,不仅培育出闻名遐迩的花田贡米,而且非常适合生灵繁衍生息。

  看青庄啊。家住村口的老农何绍基,热情地与我打招呼。红光满面的老何,手握雨伞去赶场。老汉走起路来,挺胸亮膛,两腿生风。我以为老何50开外,细一打听,却已近古稀。

  何家岩的水土真养人。您哪里看得出是70岁的人!

  见我夸奖,老何有些骄傲,你还莫说,我们村里的好土好水好米,确实不是吹的。我家5口人,老两口,儿子在花田家具厂上班,两个孙娃子已经上学。可惜的是,10多年前儿媳生二娃时,产褥热,走了。没看到脱贫攻坚的胜利,没能享受到现在乡村振兴的福。

  现在家境应该好了吧。我问道。

  小康了!家里种了4亩水田,年产稻谷5000来斤。我们农民,其实很简单,有吃有喝、有房住、有衣穿,儿孙满堂,就够了,就满足了。

  老何说话的中气很足。

  今天花田赶场,还得走一个多小时山路呢。我就不陪你了。如果喜欢我们这山沟沟,就常来玩。看得起我何老汉,就来我家喝包谷酒。可好?

  我连声说要得。老何转身手指村口那栋外墙土黄色的楼房,说那是我屋。记住哈,等你哟。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