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创作推出一批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讴歌重庆的精品力作,市作协、重庆日报和华龙网共同开展“礼赞新时代 奋进新征程”——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主题征文活动。即日起,《两江潮》副刊推出专栏,倾情展示新时代重庆人民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精神风貌。
“重庆造”红色电影《最后的58天》首映礼上,90秒预告片震撼人心:血肉模糊的革命者,卖身求荣的叛变者,禽兽不如的施暴者,街巷里的枪战,女英雄的身姿……黎明曙光里,革命者一个个倒下,掩没在绿草和野花里。强烈的爆炸声,受刑者的惨叫声,揪紧人的心房。一幅幅闪动的画面,迅即把你带入到歌乐山下,带入血雨腥风的重庆解放倒计时58天。看了这段片花,我带着质疑的心才放了下来。
为什么会质疑?数十年来,我看过无数有关渣滓洞白公馆里英烈们的故事,长篇小说《红岩》已成永世经典,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烈火中永生》更是家喻户晓无人不赞,而后的歌剧话剧川剧乃至舞剧等等接连登台,各有特色,成就蔚然,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文艺大观,数十年长盛不衰。在这种情势下来重写英烈,再拍电影,能成功吗?能有所超越或者突破吗?能赢得观众的青睐并卖座吗?
《最后的58天》总制片人吕真的一席话,让我知晓了她和同仁们的一番真情,几多苦心。
她说,之所以决定投资拍摄这部电影,是因为自己之前的新闻人身份。多年来她一直在拍摄纪录片,接触了大量红岩英烈的后代和亲属,包括至今健在的从“11·27”大屠杀中逃出来的少数幸存者,比如96岁的郭德贤和98岁的唐珍润。在这个过程中,她了解到这次大屠杀真实存在且空前惨烈——新中国成立后,国民党逃亡前下达了“分批、密裁”的命令,在重庆解放前夕的最后58天里,杀害了数百名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的共产党人和进步知识分子,制造了惨绝人寰的“11·27”大屠杀。必须让年轻人了解和铭记这段历史,要让他们牢记,今天的和平与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那是多少英烈用生命换来的。
吕真告诉我,此片独辟蹊径,不再以观众熟知的江竹筠、许晓轩、陈然等烈士为原型,而是从另外的几百位狱友中选择了典型人物典型事例,塑造了高天、倪虹、邬江、吴芝兰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形象,他们组建狱中临时党支部,团结沙鸿儒等民主人士和林晨等进步青年,与敌人进行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斗争。狱中临时党支部在生死关头组织了最后的越狱行动,在被感化的狱警龙茂发的帮助下,终有15人死里逃生。
我非常理解吕真的苦心,观影中我也特别用心。影片从故事编排、逻辑推进、人物设计、个性表达、摄影舞美到细节处理上都很有特色很有个性。男一号高天,由老戏骨姚刚扮演,沉稳干练,给人印象深刻。他担任支部负责人,领导狱友与敌人斗争,保护了狱友,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女一号倪红,由年已不惑的影视话剧三栖演员张曦文担纲。她一出场就让人感觉气度不凡,一把雨伞,一袭旗袍,行走在弯街曲巷里,身姿修长,袅娜娉婷,有大家闺秀的派头。可是顷刻间,她又摇身一变为巾帼侠女,从中药纸包里掏出手枪,与特务叛徒殊死搏斗。
导演常晓阳是《大明宫词》《十面埋伏》的副导演,有大量影视作品以及网剧问世。他的一番话让我印象深刻:“主旋律影视作品要吸引观众,做到既‘接地气’又‘冒热气’,需要找到宏大命题和落地创作的交集点,让有血有肉有人情味的人物迸发出耀眼光芒和强大力量。”常晓阳说,电影《最后58天》在创作之初,剧组就决定不能仅局限于某个人物,而要塑造红岩革命烈士群像。“在这部影片中,我们会通过讲述高天、倪虹、郭江等年轻共产党人的事迹,让更多年轻人产生共鸣。”
那么电影产生共鸣了吗?
吕真讲述了去年赴京,送初剪片给相关人员看时的真实故事:她见前排一个年轻女孩在抽泣,就问,妹妹你为啥哭呢?女孩说,这部电影打动了我,我哭了两次,一次是倪红被特务严刑拷打时,一次是国民党军队用机枪对狱中几百位难友无区别射杀时。女孩说,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真的来之不易,我的内心充满了感激……
笔者对影片里的诸多细节记忆深刻。女一号倪红被叛徒出卖,拔出手枪主动出击,左冲右突终因寡不敌众落入魔窟。她的形象很像江姐,但又不是江姐。牺牲前她回答特务头子的话,特别有内涵:“从我举起右手的那一刻起,我就随时准备着牺牲,也随时准备着胜利。”“我很想知道,你死的那一天,是否会像我们这样坦然。”在重庆解放前10天,倪红和战友们高喊口号牺牲了。那一片绿草与野花,就是她的安息之地,画面中的她,像女神一样安祥美丽。
片中,富家女孩在河边给渣滓洞狱中的男友放孔明灯这一细节也特别令人感动,信仰始终,不离不弃,编导前后呼应,尤其是结尾镜头给人联想多多,意蕴悠长。狱中临时党支部给党组织提出八条意见,对胜利后的党员干部防腐反贪提出警示与要求,实乃先见之明。狱警龙茂发被感召站到了正义力量一边,多次将功赎罪,也是弃暗投明……还有很多经过编导演员细细打磨的精彩细节,不再一一例举。
首映礼上,该剧编剧张险锋与我邻座,我问他《最后58天》与根据《红岩》改编的《烈火中永生》相比,你感觉如何?
他笑了笑,答曰,那是永远的经典。我说,你们也有不少突破啊,比如刑场上一直未暴露身份的王茹芳,顶着敌人的枪口宣布,我是共产党员!何等的忠诚坦白,慷慨激昂,凛然正气。还有,可爱的小女孩“豆芽儿”,在难友叔叔阿姨的保护下,躲过机枪扫射突出重围活下来了,也是一妙笔,象征着新中国的青春未来。
回顾历史是为了超越历史。《最后58天》再现了几百位江竹筠、许晓轩、陈然等红岩英烈的战友们的不朽群象,这是他们生命价值的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