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岩精神的重要论述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大力推进“书香重庆”建设以法治赋能引领乡村治理新风尚
第009版:思想周刊·新论
上一版 下一版 
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岩精神的重要论述
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大力推进“书香重庆”建设
以法治赋能引领乡村治理新风尚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07 月 14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入学习贯彻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

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明炬

  市第六次党代会报告指出,我们要把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位置,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重庆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全市科技系统持续深入学习贯彻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把对科技工作的部署要求与实施“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结合起来,内激活力、外引资源,在“变量”上做文章、在“增量”上下功夫,跑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新速度,创造重庆高质量发展的新活力。

  主动抢抓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

  当前世界正处在知识大爆炸、技术大变革时代,以信息技术深度应用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兴起,科技创新链条更加灵巧,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更加快捷,产业更新换代不断加快,使社会生产和消费从工业化向智能化、网联化转变。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抢抓科技革命的历史性机遇,根本是要抓住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

  把握科技创新的变革方向。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科技快速发展,大大拓展了时间、空间和人们认知范围,人类正在进入一个“人机物”三元融合的万物智能互联时代。与此同时,科技创新的广度、深度、速度和精度不断深入,大到空天科学、宇宙起源小至基因编辑、量子调控,都是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最前沿,物质科学、生命科学也在由结构表征向功能精准调控阶段迈进,谁抓住了科技创新的变革方向,谁就掌握了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壮大科技创新的主体力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加速了各类创新要素在全国范围的大调整、大流动。这就要求我们加快建设高水平大学特别是“双一流”高校,加速培育科技型企业特别是高技术性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大力发展高水平科研院所特别是新型高端研发机构,着力引育科技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抢抓科技变革的机遇与先机。

  抓住科技创新的范式转变。科学研究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学科交叉融合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传统的以基础研究为源头的单向驱动创新模式,在向需求导向、技术导引等多点驱动创新模式发展,全社会科技创新的分工更加多元化、精细化、集成化,有组织创新和协同创新成为抢抓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最有效的组织方式与管理机制。

  优化科技创新的投入模式。加快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等多元合作投入机制,整合政府财政科技投入,激励创新主体投入,鼓励企业提高研发投入强度,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加大投入。强化科技金融支撑,探索建立股权投资、债权融资、众筹募资等科技金融产品与服务,推动科技界、产业界、创投界融合发展,为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活水”和强劲动力。

  做大做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推动科技发展,必须准确判断科技突破方向。我们要坚持“四个面向”,结合重庆实际发展需求,集中优势资源,瞄准重点领域,创造更多高水平科技供给,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以科技创新催生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聚焦产业发展强化科技赋能。制造业是重庆经济发展的家底,实体经济是构筑未来优势的根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关键是科技创新。加快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坚持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重点产业,组织实施一批重大技术攻关计划,着力突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构建强大的制造业创新体系,为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提供“原动力”。拓展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空间,组织实施长江上游种质创制工程、发展现代育种新技术,加快研发适合山地丘陵地区农机装备、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加强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开发、增强特色农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新技术新模式推广应用,大力发展智慧金融、智慧会展、智慧旅游、智慧物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

  聚焦社会民生强化科技添彩。更加注重把民生需求作为科技创新的着力点,更好地用科技力量为人民创造高品质生活。增强科技服务生命健康支撑能力,不断提高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领域研发水平和技术储备能力,突破一批重大疾病防控、诊疗关键技术,加大创新药物研发和医疗装备国产化进程,加快打造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着眼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加快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大力开展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社区、智慧商圈、智慧养老等特色化智能应用研究,让百姓共享智能生活。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推动生产、生活、生态协同发展,加快农村信息技术研究和信息化步伐,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开发更多适合“三农”需求和特点的信息技术、产品、应用和服务,以信息化带动乡村现代化。

  聚焦绿色发展强化科技引领。发挥科技创新在绿色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加大三峡库区综合治理的科技攻关力度,全面增强库区蓄水保土能力;着力加强环境污染防治技术创新,不断提升污染治理科技水平,持续巩固生态环境保护成果。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推动产业生态化发展,积极探索生态产业化技术和模式,不断增加绿色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快二氧化碳减排和碳储技术发展,制定重庆双碳技术创新路线图,为实现国家“双碳”目标作出重庆贡献。

  (作者系市科技局党委书记、局长)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