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数字乡村新故事用“最小细胞”提升幸福指数让重庆特色预制菜走向更多餐桌IP属地亮出来“三个转变”探索党建业务融合发展之路
第008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讲好数字乡村新故事
用“最小细胞”提升幸福指数
让重庆特色预制菜走向更多餐桌
IP属地亮出来
“三个转变”探索党建业务融合发展之路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07 月 12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讲好数字乡村新故事

肖明

  荣昌区龙集镇抱房村吕家河坝小院,年过七十的李伍先婆婆笑意盈盈,正在直播镜头前推介自家种养的多肉……在抱房村,这样的景象并不罕见。

  数字乡村给农村带来诸多变化,其中最喜人的,莫过于唤醒了“沉睡”的老龄人力资源。抱房村吕家河坝院子里的老人们,与数字技术应用“亲密接触”。曾经的“留守老人”,如今在“数字田野”“数字市场”中忙得不亦乐乎。数字乡村带来的乡村经济新业态,让农村老人成为数字时代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数字乡村是一道宏大的时代命题,关系到网络基础设施、产业数字化改造、农村电商、乡村网络文化等多个方面。但落脚到具体的乡镇与村社,数字乡村就从宏大命题,变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场景。土鸡蛋、土鸭蛋、再生稻米……散布于农家的这些农产品,到了电商小程序上面,成为城里人喜爱的“香饽饽”,这让村民感觉到,电商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亲可近可操作的“新农具”。各种数字应用场景小切口,连接了乡村的家家户户,催生出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数字乡村一定要根植乡村,让村民成为乡村数字故事里的主角。根据资源禀赋、人文特产等具体条件,量身打造数字经济场景,让村民们在数字经济业态中“本色出演”,才能使数字乡村真正扎下根来。与之相反,如果不考虑受众的年龄、文化程度、生活习惯等情况,只是将数字应用、设施生拉硬扯到乡村,村民们就会因操作运用困难、利益黏度缺乏等原因,从“主角”滑向“看客”,难以产生认同感。

  引导农民讲好数字乡村新故事,要有因人而异、因事施策的精细导入。比如,让种养能手习惯使用数字水肥一体化,让种植大户学会上网“吆喝”优质农产品……只有想方设法使农民用上、用好“数字应用新农具”,充分发挥村民“数字新农人”的主体作用,千方百计让村民搭上“互联网+”的快车,才能实现数字乡村新图景,在讲好数字乡村新故事的同时,让更多村民过上好日子。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