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桂湖畔遇《关雎》解放西路66号川剧出圈 谁能不爱暮夏诗叙
第004版:两江潮副刊
上一版   
双桂湖畔遇《关雎》
解放西路66号
川剧出圈 谁能不爱
暮夏诗叙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07 月 1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双桂湖畔遇《关雎》

屈刚

  于宪怀 摄

  仲夏时节,梁平双桂湖的美,犹如一幅质感厚重、色彩浓烈的古典油画。人走在这里都是小心翼翼的,生怕哪一个手势、哪一次呼吸,扰了这里的宁静,乱了这里的画风。

  水滨、洲岸,一边是稻田农舍次第铺排,一边是现代城市尽展风华,“水城相拥、湖村相绕”的完美生态跃然眼前。

  最撩人心魄的是湖面上蔓延生长的荇菜,大片大片的在阳光下招摇,黄色的小花娉婷在油绿的叶上,精巧迷人,弥覆顷亩,形成“一湖碧水半湖荇”的梦幻之境。

  迎夏而立的荇菜俗称“金莲”,又叫“水荷”。可我每次与它迎头撞见,总想到先秦时繁茂生长的那片水草,想到褰裳涉水的窈窕淑女,想到弹琴鼓瑟的高洁君子。

  是的,荇菜是从2000多年前的《诗经》中走来的,而且被赋予了“爱情”的意象,所以,在夏花绚烂中,它注定更加引人注目,让那首真情的歌谣和那个温润的故事,再次与人们相遇。

  听过好几个学者讲《诗经》,对其开篇之诗《关雎》各有不同理解。汉代儒者或注解这是歌颂后妃之德,或认为这是咏赞周文王和妻子太姒的典范婚姻,理由是孔子编《诗经》把《关雎》放在305首的第一篇,这么重要的位置,一定说的是重要的人和事,也一定是能对全天下起教化作用的“礼乐”之道。

  后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同《关雎》就是一首美丽的爱情民谣,我通过网络认真地听完了已故诗人流沙河讲《诗经》,讲座题目就叫“诗经点醒”,共10集。

  老人家只用一块小黑板,一根教棍,每次把要讲的诗歌原文用粉笔端正地写在黑板上,还讲的四川话,有点摆龙门阵似的拉杂,但他丰厚的学养和独到的见解吸引了大批观众。

  他认为《关雎》就是民间男女相悦相追的情诗。他说,孔子知道爱情是婚姻家庭的基础,婚姻家庭又是社会富足稳定的基础,所以爱情是人伦之始,《关雎》当然要放在首篇。

  从他的讲解中,我真有被“点醒”的澄澈。

  念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一幅野鸟纷飞、啁啾鸣叫的夏日田园图明晰起来;念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个婉约清丽、浅笑嫣嫣的亭亭女子形象定格下来;念到“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总是心存疑问:为什么要左采一下,右采一下?哦,原来这是扭动腰肢的舞蹈,荇菜只需采一小捧,用以祭祖,不过是舞蹈的道具而已。为什么还有琴瑟,还有钟鼓?哦,原来这是一场民俗活动,也许类似于我们的耕春节或晒秋节,姑娘小伙子们,就是要在这样的节日里互诉心意,寻求伴侣。流沙河老先生说这是古代祭祖的“中天节”,我惬意地欣赏了一幅古人原始朴素又奔放热烈的民俗画面。

  我也愿意把《关雎》理解成一首贵族阶层婚礼上祝颂新人的歌曲,歌曲回顾了君子与淑女从初遇到成婚的美好历程。男子“寐寤思服”“辗转反侧”,既爱得深沉艰难,又爱得很守规矩,他不是为爱攀墙折柳,而是以琴瑟去“友”之,显得好有雅趣。可以相信君子和淑女终成眷属,结局十分美好,最后一句“钟鼓乐之”便是明示,因为只有在婚礼、祭祀等重要场合和大型活动中才会有洋洋乎钟鼓之声。

  有时读一个作品,不必去寻求大道至理。“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只要我们认真体悟生活,感受到景美人好,感受到愉悦和爱,这就是最好的教化。

  驻足双桂湖畔,看荇菜泛光如金,冒失的水鸟发出“关关”之声,惊得花叶摇曳轻晃,山水物香随之漫溢氤氲,生命之力也悄然绽放勃发。

  突然间,领悟了“《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的纯粹,理解了“《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智慧。这既是对美好爱情的隐喻,更是对诗意人生的探求。

  湖畔的这座城市,在追寻文明的脚步中,始终保持着一种诗意本能,创造了推窗见绿、开门见田的诗意空间,把城市烟火与田园乡愁连接在一起。

  纯洁的爱情在湖与城中发芽生长,风风火火,又安安静静,如梦如幻,又触手可及,于是,温润阳光中,看到《关雎》中掉落下一个字:家。

  是的,这是我们安放爱情的家,是我们永远依恋的家,是我们欣欣然向着神奇远方出发,又迫切期待着幸福归来的家。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