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股生生不息的力量足下千里写民生让读者感受榜样的力量回忆之光照亮往事之河
第016版:共赏百本好书
上一版 下一版 
一股生生不息的力量
足下千里写民生
让读者感受榜样的力量
回忆之光照亮往事之河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06 月 17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股生生不息的力量
——再读高尔基《童年》
赵域舒

  我记得小时候常坐在家门口的小板凳上,翻看《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那一套三本的连环画。

  我记得年幼的我,对作者高尔基悲惨的童年充满了同情,时而极恨经常打骂他的外祖父,时而又为他庆幸,有一个疼爱与呵护他的善良的外祖母。后来,爱好朗诵的我,常常挂在嘴边朗诵的是那句——“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那是高中课本上高尔基的《海燕》。

  就在那时,我知道了他是无产阶级作家、诗人、评论家。小时候翻旧了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他的自传体三部曲。

  《童年》创作于1908年至1910年,当时的高尔基已经年过四十。在高尔基三十多岁时,就有想写自传体回忆录的念头。高尔基和他的朋友列宁讲述自己的童年往事,列宁鼓励他将这一切写出来。高尔基答应他一定会写出来。最后,他完成了。

  如果说,托尔斯泰、普希金代表了俄罗斯文学中温暖的一面,那么高尔基的文字,在我看来,则浸透着沙俄底层人民的一种从苦难中超拔出来的力量。

  无疑,《童年》中小主人公阿廖沙的生活是悲惨的,他在父亲去世后,随母亲寄住在外祖父家。得到过外祖母的疼爱与呵护,也受到过外祖父的责骂与殴打;受到过外祖母优美童话的熏陶,也亲眼目睹过两个舅舅为了争夺家产争吵打架,以及在生活琐事中表现出的种种自私与贪婪。

  阿廖沙其实就是高尔基自己。苦难的生活,破碎的家庭,自私的人群,童年的高尔基,就是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中,这一切都给高尔基的童年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不幸的童年,需要用一生去治愈。好在,在高尔基童年苦难的底色上,也闪耀着人性温暖的光芒。

  那是一抹珍贵的亮色。

  乐观、纯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每逢节日的夜晚,弹着吉他、奏着动人心弦曲调的雅科夫,跳着民间舞、宛如恢复了青春的外祖母,绰号“好事情”的房客——一位进步知识分子。这一切都使阿廖沙感到既欢乐又忧愁。

  高尔基在作品中流露出对这些人的热爱、赞美之情,他热情讴歌着他们。因为,正是他们,治愈着从苦难童年中走出的高尔基。

  高尔基在这本书中真实地描述了自己苦难的童年,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些典型的特征,特别是绘出了一幅当时小市民阶层风俗人情的真实生动的图画。它不但揭示了那些“铅样沉重的丑事”,还描绘了作者周围许多优秀的普通人物,其中外祖母的形象更是俄罗斯文学中最光辉、最富有诗意的形象之一。是这些普通人给了幼小的高尔基良好的影响,使他养成不向丑恶现象屈膝的性格,锻炼成坚强而善良的人。

  这部小说,并非仅仅关涉高尔基这个个体,它也是一轴19世纪末俄国社会的历史画卷,既有作家本人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又再现了19世纪沙俄统治时期俄国真实的社会环境。其中作者所经历的童年苦难,也是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

  罗曼·罗兰曾说:“这世界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它。”高尔基作为一名现实主义作家的伟大,也正在于此。在直面惨淡人生、正视淋漓鲜血之后,高尔基站在了现实之上,探求着改造现实的途径。

  所以,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同时又是一位热诚的浪漫主义作家,他一直期待通过手中的笔,通过文学艺术,去促进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推动俄罗斯民族摆脱历史的和精神的重负,走向现代。

  在对苦难的描写中,高尔基的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力量,让人读过之后,能感受到拼搏向上的信念。尽管生活给了幼小的高尔基满满的恶意,但高尔基经受住了历练,没有成为一个黑暗的人,最终成了一个正直、积极有爱心的人。这热切的拯救之心,或许正是苦难童年中那一抹亮色所给予他的。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