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是一场宏大的叙事,时空、人物、故事等千头万绪地熔铸其中,剪不断,理还乱。一本好的文明史著作不仅要求作者有深厚的学养,有能力在浩繁的史料中来一场时空旅行,去触摸和唤醒我们共同的记忆,还要有超出一般学者的宏阔视野,有眼力在历史的人群里找到那个我们都熟悉的人,给读者一种惊喜。《文明的边疆:从远古到近世》便是一本关于丝路文明史的难得书籍。春天里,它是文明之路上盛开的一朵绚丽的花儿,努力让花粉粘在像蜜蜂一样勤劳的读书人身上,带向远方,去播撒文明的基因。
本书以丝绸之路为主线,时间为经,空间为纬,用翔实史料和全新视角演绎着丝路文明新解读。近代以前,规模尤为宏大的文明交流之路,就是亚欧大陆(包括非洲东部地区)之间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在这个历史大舞台上,文明交流由东向西、自西往东,是双向互动的。作者张国刚教授以欧亚大陆的辽阔地理时空为视角,用沉浸式文化之旅的方式,叙述着张骞、甘英、玄奘、鸠摩罗什、马可·波罗等文化使者,用执着、智慧、胆识和坚韧的脚步推动着欧亚大陆的文明链接,勾勒出丝绸之路缔造的文明边疆。
翻开书,我们在时空中去找寻解读丝绸之路的中国坐标,作者在这本书中为我们这样的寻觅提供了一枚指南针,那便是“天下”的秩序概念。恰如他在书中所言:“传统中国的历史书写一直有着全球视野。从《史记》的《大宛列传》、《汉书》的《西域传》、《三国志》的《倭人传》,到《新唐书》和《旧唐书》的《身毒传》、《明史》的《外国传》,从《通典》的《边防典》,到《文献通考》的《四裔考》,都力图把中国放在整个天下秩序中加以定位。”在中国人的天下秩序中,“西方”不仅具有地理的含义,还具有特别的文化意义。沿着“天下”的文化指引,我们在丝绸之路上会清晰地看到先辈们走过的足迹,更加坚定我们正在走的路,眺望着前行的路。正如作者在文末自豪地说:“中国人如今更需要讲文明的交流与互鉴,也更有底气讲文明的交流与互鉴。‘一带一路’的伟大构想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全球化的中国回应。”
《文明的边疆:从远古到近世》用四篇二十章完成了一次文化叩问的远征,每一章都用类似“东汉与罗马:丝路帝国的遥”故事性的主题命名,再用一个个故事编织出丝路文明的人间烟火与风云幻化。这种随心漫游式的章节设计,可以让读者随时翻开一页都可以作为开始,也可以在任何一页结束,有像拆盲盒一样的阅读体验,所遇皆是惊喜。
阅读这本书,我们大可以像闯进玩具店的孩子,奔跑撒欢,穿梭在琳琅满目的玩具中间,碰到无趣的,转头就走;遇到喜欢的,爱不释手,尽情地玩耍,单纯享受玩耍带来的快乐,不亦乐乎,流连忘返。这样随便翻翻、到处戳戳一样的阅读体验,挺棒的。这个过程中,阅读变成了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文明也悄然间地、真正走进了我们的生命,镌刻在我们的心性之中。这种基于乐趣的好奇心和追求不正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初心吗?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言:“人类对财富与成功的渴望,以及对创造美好生活的追求,始终是丝绸之路上东西文明交往的不竭动力。野蛮时代诉诸战争,随着文明时代的推进,这种动力机制变得多元而且复杂,战争本身也不完全出于经济或财富目的。”继而,作者在这些好奇心和追求背后提炼出传统丝绸之路上的四种动力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宏大而又细致的丝路文明叙事。
出于政治、外交需要的国家叙事,为我们讲述了无论陆上的“凿空之举”(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还是海上的“香瓷之路”(宋元时代的南海丝绸之路),都肩负着中原王朝谋求国家安全的丝绸之路经略;经济与财政需求的商业故事,记录了丝绸、瓷器、茶叶等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最主要的出口商品,形塑了世界对中国的认知;丝绸之路的科技叙事,穿越大漠,跨越海洋,人类以善假于物的智慧消弭自然距离,以面对面地交流叩问人类文明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