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黔江区鹅池镇南溪村,74岁的村民胡安金将传统的土家族背篓、簸箕、米筛等竹产品进行改造,编织出花背篓、水果盘、花瓶等既实用又有收藏价值的工艺品,收入明显增加。重庆的老手艺很多,像蔑货一样,在传承历史的基础上,瞄准市场新需求,不断开拓创新,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这几年,很多重庆老手艺在“活态保护”中苦练内功,做大品牌,提升品质,走出了一条逆势突围的发展之路。但也有部分老手艺因失去特色和创新动力,逐渐被边缘化。让老手艺活下来,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亟需运用法律思维、服务思维和经济思维,从政策扶持、资金落实、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为老手艺的有效保护、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打开一扇窗。
市场竞争,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对于老手艺而言,开拓新市场关键要树牢新思维。要坚持一切围绕消费者转,充分把握新的市场需求,特别要读懂年轻人的消费观,既兼顾大众化的喜闻乐见,也注重小众化的专业特色,着力推动情怀消费转向习惯消费,从而闯出一片新天地。
市场竞争越是激烈,就越需要创新。让老手艺熠熠生辉,既要传承和放大老手艺所蕴含的工匠精神,保留传统记忆、传统口味的“内在美”,更要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找到与市场的结合点,以新技术、新工艺、新设计自我加压,敢于标新立异,勇于超越自我,通过创新生产流程、经营理念、销售模式,以更有设计感、更具时代性、更符合现代人消费习惯的方式,矢志不渝地提升科技含量、产品质量、包装分量,让老手艺得到振兴和发展。
重庆的老手艺潜质很好,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只要坚持用创新的价值、市场的力量去激发消费需求,不断注入鲜活的元素,就一定能使老手艺浴火重生,获得更多的市场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