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三个着力点要着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断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以创新“点餐机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第016版:思想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三个着力点
要着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不断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以创新“点餐机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09 月 22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好用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要着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杨清明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第十三专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四篇重要理论文献集中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新论断,既丰富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体系,也为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引领。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深化“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科学认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指出,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强协同配合。首先,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的相辅相成的内在联系,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这就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指引我们去进行一场“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革命。其次,这种革命的深刻程度,还需要从物质文明直至制度文明。这是由于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需要得到上层建筑制度上的保障。“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并以此为“指挥棒”“红绿灯”,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坚决改变“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切实推进高质量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指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这个重要论述,对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对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生态文明发展逻辑问题,特别是当代发展与永续发展、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统筹兼顾,作出了深刻阐释,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进而言之,把生态文明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和标志之一,这是针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作出的新的部署安排,要求我们在思维方式上,要坚持整体地、系统地、联系地、发展地考虑问题,做到统筹兼顾;在行为方式上,要通过生产、生活的各种举措,体现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对重庆而言,重中之重和当务之急就是“要深入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上中下游协同,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贯彻“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的战略部署。《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指出,“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更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群众的期盼”“有利于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做,危害百姓的事再小也要除”。也就是说,一方面要加快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另一方面,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没有哪个人是旁观者、局外人、批评家,谁也不能只说不做、置身事外。具体而言,一是要以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为刚性要求,强化联防联控,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二是要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保障饮用水安全,基本消灭城市黑臭水体,还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三是要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突出重点区域、行业和污染物,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有效防范风险,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四是要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打造美丽乡村,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强化“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深度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责任担当。《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指出,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最根本的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有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同时也需要我们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确保党中央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面向世界,这也是大国的责任担当。《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指出,建设美丽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特别是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逆全球化思潮进一步加剧,对全球生态环境保护造成不利影响。这要求我们必须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维护多边主义的基础上,建设性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作者系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重庆市政协常委、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副主任)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