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园博园的表情一棵不愿金黄的银杏临池书写橘红色的月亮中师,一段青春燃烧的岁月虚无与时光
第08版:巴渝文学
上一版   
冬天,园博园的表情
一棵不愿金黄的银杏
临池书写
橘红色的月亮
中师,一段青春燃烧的岁月
虚无与时光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12 月 26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时光履迹

中师,一段青春燃烧的岁月

刘友洪

  (一)

  在举世闻名的乐山大佛景区坐轮渡横过岷江,在李码头靠岸,拾级而上,穿过乐山师专的校园,就到达了斑竹湾的顶点,那里是我的母校——乐山师范学校。

  我于1984年的秋天进入乐山师范学校。就读“中师”(中等师范学校的简称),纯属偶然。

  那时,对于我这个尚未见过世面的山里娃来讲,哪分得清高中、中专、中师哟。那时农村穷,家境贫寒,一心就想脱“农皮”。老师说,要是能考上中专,或是中师,户口簿就不再姓“农”,就能改吃商品粮,端上了“铁饭碗”。于是我就一门心思想考中专或中师。初中毕业前夕,班主任老师带我们去乐山城里参加竞赛,老师问我:“考中师还是中专呢?”我一脸茫然地望着老师问:“哪个好考点嘛?”老师不置可否地说:“可能中师要好考点吧。”于是我就填报了中师。以至于中考结束后我上了分数线而参加中师面试,面试老师问我:“你为什么要报考中师?”我如实“坦白”:“中师要好考点。”后来才知道,中师一点也不好考。那时能考上中师,用今天的高考语言讲,即使够不上“985”,至少也相当于“211”。

  (二)

  中师实行准军事化管理。清晨6点半,起床铃声准时在校园上空响起;10分钟后操场集合,整队出早操,夏秋是沿环城路晨跑,冬春则在操场做广播体操。上午下午上课,晚上要上晚自习。10点晚自习结束,回寝室洗漱;10点半,熄灯,睡觉。接着老师“查寝”,看有没有同学在摆“龙门阵”。

  我上大学后,曾有同学问我:“你们为什么不等老师走后打开电灯呢?”中师与高中、大学完全不一样的管理,让我的大学同学颇感费解。那时校园的电灯由学校统一管控,值班老师一个闸门拉下,教室寝室一团漆黑,故而只能安心睡觉。吃得饱、睡得好、锻炼足,这也许是我们这帮中师生身体素质大都还不错的原因吧。

  那时是单休日,星期六的晚上不用上晚自习。其时,正值电视连续剧《霍元甲》《陈真》在大江南北火热上演,学生会早早把电视机搬到操场上,同学们抬上凳子前去“抢”占有利位置,先去的靠前,看得清楚,后去的居后,瞄个大概。尽管是在大冬天里,寒风瑟瑟,个个缩着脖子盯着个十来英吋的小电视,心里却乐滋滋的。

  临近考试,有些书还没背,咋办?临阵磨枪,不亮也光。于是我们几个同学临晨一大早就起床,借着走廊上的灯光看书、背书。有时,我们还会窜到旁边乐山师专的校园去“借光”。天道酬勤,我们几个同学的考试成绩都不错。

  (三)

  中师最后一学期,照例要到小学教学一线,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习。我们班安排在乐师附小实习。但由于乐师附小班级少,容量有限,于是我与我们班其他3名男生被编成一个实习小组,随同年级另一个班,到土主小学实习。

  土主小学位于乐山市市中区乡下。我们背着行李来到学校。我们“四人小组”安排实习教四年级。原班主任老师给我们交底,告诉我们这个班不好带,里面有几个调皮捣蛋的“差生”。我们心里有了底,便留心观察,很快就找出了那几个所谓的“差生”。好在我们是4个人,于是迅速分了下工,从课间操开始抓,每人盯一至二名“差生”。每当“差生”要开小差、讲话或搞小动作时,我们就不动声色地上前“提醒”,“差生”马上就规规矩矩了。几天下来,学校领导发现,四年级的情况有了变化。

  我们知道,每一名学生都有他的闪光点,所谓的“差生”也不例外。对这几名“差生”的优点,我们拿着放大镜找,一经找到马上在班上公开表扬。这样一来,既帮助“差生”树立了信心,又让他们觉得不遵守纪律不认真学习就自惭形秽。至此,四年级的班风班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也印证了那句教育名言:“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为进一步拉进与孩子们的心里距离,“四人小组”决定对“差生”进行家访,希望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一系列组合拳下来,几个“差生”成了我们的好朋友,课下总围着我们几个实习老师转,以至于实习结束离开时,几个孩子都哭得像个泪人儿,舍不得我们走。

  就这样,“四人小组”为整个实习团队争了光。实习快结束时,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土主小学的领导希望我们毕业后能留该校任教。

  (四)

  从来就没想过,上了中师的我还能上大学,继续深造。

  在我毕业的1987年,四川省首次保送中等师范学校优秀毕业生进入大学。当时乐山师范学校的操作是:把前五学期的成绩全部拉出来,排出名次,张榜公布;接着,在八四级两个班全体同学中,无记名投票推荐;再由教师无记名投票推荐;最后学校研究确定。这是36年前的事情,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个操作的过程都富有民主性、公正性,如同今天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一样令人信服。正因如此,我这个大山里的娃娃,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父母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而他们的孩子,成了全校唯一一位,也是乐山师范学校历史上第一位保送读大学的人。

  这也足见当时学校领导的眼光与睿智。正因如此,在我后来的人生中,我坚持正义、乐于助人。唯有如此,我才对得起当时全票投给我的同学,以及亲爱的老师。

  (五)

  乐山师范学校早已不复存在。它于1999年并入乐山教育学院,又于2000年乐山师专专升本时,随乐山教育学院整体并入乐山师范学院。中师,已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我们记忆深处的一种指征。

  我所在的八四级一班42名同学,有三分之二终身守候着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耕耘一生;有三分之一离开了讲台,从事管理工作。他们后来有的评上了高级职称,有的获得了“名教师”“名校长”称号,有的走上了仕途,也有的身患疾病英年早逝。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甚至可以自豪的是,全班同学,无一人因为违法乱纪而身陷囹圄。

  这就是中师三年给我们根红苗正的教育,它健全了我们的体魄,启迪了我们的心智,最重要的是给了我们一个傲立于世的“三观”。

  因为这“三观”,才让我们学会了做人的道理,才让我们懂得在未来的日子里,不管面对风和日丽还是风高浪急,人生的帆船怎样才能行稳致远。

  (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