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河内轻轨2号线建设中的“重庆技术”大模型时代成渝地区如何培养“新时代科普超级强人”?重庆鱼复片区汽车产业年产值首破千亿元我国成功发射可重复使用试验航天器“南极天目”时域天文望远镜阵原型机研制成功《科学》杂志发布年度十大科学突破
第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越南河内轻轨2号线建设中的“重庆技术”
大模型时代成渝地区如何培养“新时代科普超级强人”?
重庆鱼复片区汽车产业年产值首破千亿元
我国成功发射可重复使用试验航天器
“南极天目”时域天文望远镜阵原型机研制成功
《科学》杂志发布年度十大科学突破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12 月 1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模型时代成渝地区如何培养“新时代科普超级强人”?

重庆日报记者 张亦筑

  大模型时代,如何做好科普工作?科普工作者要做哪些转变?怎样推动成渝地区科普事业发展?12月14日,在第三届成渝地区科普创新发展论坛上,中国科协决策咨询专委会委员,科普部、战略发展部原部长杨文志表示,成渝地区加快科普创新发展,要力争在全国率先培养出一批“新时代科普强人”。

  数智驱动的科普范式,让100万人永远接受的是100万个不同的内容

  “写一篇科普演讲稿,大模型不到10秒钟就写好了,我写至少要半天时间!”开场不久,杨文志就这样戏谑地说道。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而“普什么”和“怎么普”,则是现代科普的终极问题。

  杨文志说,“普什么”,是指科普内容,我们要给公众普及有意义的科技内容;“怎么普”,是指科普形式。高质量科普,需要通过简明易懂、定制泛在的方式,真正触达到公众,向公众传递有意义的科学知识,“概括起来,高质量科普就是有意义的科普、精准科普、高效科普、赋能科普,将科学内容与公众连接起来,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科学。”

  如今,全球进入大模型时代,各国都在积极推动大模型研发和应用。《中国人工智能大模型地图研究报告》显示,目前,美国和中国发布的通用大模型总数,已占全球发布量的80%,成为大模型技术领域的引领者。《2023—2024年中国人工智能计算力发展评估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10月,中国已累计发布254个大模型。

  “大模型将给科普带来变革,开启科普新范式。”杨文志解释,科普范式,就是以简明直观的方式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和理解的方法,帮助大众理解科学的本质、过程和成果。过去,我们常常采用经验驱动的科普范式,通过讲述和分享个人或他人亲身科学经历,来传播科学知识。简单来说,100万人永远接受的是同一个内容。如今,大模型带来了数智驱动的科普范式,这是一种通过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技术推动科普的方法,100万人永远接受的是100万个不同的内容。

  成为大模型加持下的科普人,让自己的科普能力变得强大

  在杨文志看来,大模型打开了科普新世界,数智科普是真正的有意义、有效能、能对齐、能抵达的高质量科普。

  “我们的科普发展模式应当由网络科普向数智科普转变。”他认为,数智科普是在应对数字化和人工智能特别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科学普及产生的新形态,与网络科普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向广大公众传播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有显著不同,那么,我们的科普服务也应当发生转变。

  进一步而言,传统的科普服务模式,通常是通过提供科技内容与社会大众进行有效的连接,以传递科学知识和信息。生成推荐式科普则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分析用户的个人兴趣、偏好和需求,生成定制化的科普信息和推荐内容。

  “这种服务模式能够根据用户的知识背景、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自动生成适合用户的科普内容,提供更加个性化和针对性的科普学习体验。”杨文志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对此,科普工作者需要做哪些转变?“在大模型时代,希望每位科普人都能用好大模型这一新兴手段,解决个人效率不高、做不到、把握不准的问题,让自己的科普能力变得很强大,成为大模型加持下的科普人,就是所谓的‘新时代科普超级强人’。”他说。

  专家建议成渝地区丰富科普场馆门类、建设一批科普实验室

  “数字科普是指利用数字技术手段,将科普知识进行数字化处理、传播和分享的过程。”论坛上,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邱成利介绍,随着互联网、移动终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革新,数字科普已经逐渐成为科普事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在他看来,数字科普不仅仅是掌握和操作技术的基本技巧,更涵盖了使用数字技术进行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新时代数字科普如何发展?邱成利提出了4点发展思路:

  一是以受众需求为导向,在制定数字科普发展策略时,应充分考虑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和特点,设计出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科普内容。

  二是强化数字化技术应用,积极引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创新数字科普的传播方式,打造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科普平台。

  三是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加强与教育、文化、旅游等产业的融合,打造多元化的科普产业链,推动科普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是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国际科普合作与交流,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和技术,提升我国数字科普的国际影响力。

  对于未来如何推动成渝地区科普事业发展,邱成利提出了一系列建议。比如,提升科普创作能力,创作国际优秀科普作品、影片、微视频,尝试推出更多科学演出、科学剧。丰富科普场馆门类,比如打造航天公园、动物博物馆、生命科学馆等专业科技博物馆,在公园中建设一批鸟类博物馆、植物标本馆等。建设一批科普实验室、科技创新操作室,供学生动手实践。开设科学咖啡馆、科普沙龙、重大读书馆、川大咖啡馆等,进一步培育创新文化。

  相关新闻>>>

  第三届成渝地区科普创新发展论坛在渝举行

  重庆日报记者 张亦筑

  12月14日,第三届成渝地区科普创新发展论坛在重庆自然资源科普馆举行。成渝科普基地进行战略合作、馆校合作签约,同时发布2023年成渝地区共建科普基地培育名单、成渝地区优秀科普使者名单和成渝地区优秀科普作品名单。

  本届论坛由重庆市科学技术局、四川省科学技术厅、成都市科学技术局共同主办,以“数字赋能科普 成渝加‘数’前行”为主题。中国科协科普部、战略发展部原部长杨文志,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邱成利,北京工业大学元宇宙云图智能研究院副院长高泽龙等专家学者聚焦数字化科普建设发表了专题报告。重庆自然资源科普馆、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等6家成渝两地科普基地相关负责人作了经验分享,交流科普基地在数字化科普工作创新发展方面的新做法。

  活动现场,重庆市规划展览馆与成都市规划馆签署数字科普合作协议,重庆血液中心与成都血液中心、重庆肿瘤医院与四川肿瘤医院签署科普战略合作协议,推动科普基地在科普资源互通互融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为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重庆邮电大学空间通信研究院与成都体育学院、重庆市南开两江中学校,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与重庆市永川区兴龙湖中学校,成都生命奥秘博物馆与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蛟龙港浩海立方海洋馆科普基地与四川省双流棠湖中学分别签署了合作协议,积极开展馆校合作,共同为推动“双减”注入科普力量。

  此外,重庆市规划展览馆、成都市规划馆等12家单位入选“成渝地区共建科普基地”培育名单,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陈泓宇、成都理工大学(成都自然博物馆)王浩等20名科普工作者获评“成渝地区优秀科普使者”,《植物的成功秘诀》《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等20部作品获评“成渝地区优秀科普作品”。

  重庆正深入实施新时代科学普及行动,积极构建大协作、大联合、大发展的科普工作格局,全面提升科普能力和全民科学素质。重庆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重庆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12.3%,国家级科普基地累计达54家,市级科普基地累计达324家,科普场馆面积超85万平方米,全市科普专兼职人员数量超过6.6万人次,每万人拥有的科普专兼职人员数量超过20人,“下一步,我们将通过培育一批成渝地区共建科普基地,进一步促进两地科普基地在资源共享、品牌打造、人才培养等方面迈上新台阶。”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