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眼下,各地正结合自身资源禀赋,推动农业特色产业稳步发展,扎实推进全面乡村振兴。
在万州区龙驹镇梧桐村芦花鸡生态养殖基地内,新建的芦花鸡散养棚有序分布,一个惠及数千农户的生态养殖产业正加速崛起。鲁渝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生产部经理向光斌表示,龙驹山地芦花鸡是集生产繁育、宰杀、深加工于一体的完整的产业链。
龙驹镇曾是我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如今,通过鲁渝协作发展芦花鸡产业,当地芦花鸡年产值已突破1亿元。
万州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万州芦花鸡已经建成2000亩的数字化示范基地,并达到了年出栏500万只鸡苗的规模,带动了2000多户农户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
“我以前做砖工,每年4万~5万元的收入,现在我喂鸡,一年有10万元左右。”万州区龙驹镇梧桐村养殖户蒲东兵说。
产业孕育希望。在奉节县甲高镇,3.5万亩油橄榄迎来大丰收。为拓宽销路,当地建了全系统加工厂房,实现油橄榄鲜果就地加工,带动全镇4000余户农户增收。
奉节县甲高镇光明村油橄榄种植大户张千万介绍,全村基本上都是流转过来种油橄榄的,而且每户产量都在80吨以上。
绿色能源也在为特色产业助力。在黔江区鹅池镇,一块块光伏板整齐排列在大山深处,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国家电网。光伏板下,今年最后一季桑蚕正在上簇结茧。这是当地新建成的两座光伏养蚕大棚,通过在蚕棚上建光伏发电站,实现了养蚕、发电双增收。
据了解,两座蚕棚的年均光照达到1200多个小时,每年发电收入保底有8万元左右。
黔江区鹅池镇蚕茧站站长张治岩说,光伏发电站为他们节省了13万元蚕棚建设资金,两座蚕棚每年能放养蚕种120多张,光是养蚕收入就接近24万元。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