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人类一样,大多数动物也有自己的朋友圈。它们之间的关系很简单,可能是一个能够轻松相处的对象,也可能是一个合得来的“饭搭子”,抑或是一位提供风险预警的邻居。
水豚:任劳任怨的“顺风车”
水豚是一种原产于南美洲的半水生哺乳动物,主要生活在湖泊、河流、沼泽和池塘等水体附近的森林地区。虽说水豚叫“豚”,但它可不是水中的小猪,反而更像是水中的“大耗子”,与豚鼠、岩豚鼠等豚鼠科的动物是近亲。
从外表看,水豚体形结实,其身长可达1.3米,体重为35~66千克,是世界上最大的啮齿动物。一般来说,长得这么大的鼠类很难招人待见,但水豚的外表似乎天生就具有极强的亲和力,其身体极其圆润,无论是头部还是身体,包括微眯的眼睛在内,所有的一切看上去都没有攻击性,呈现出一副“人畜无害”的样子。
实际上,水豚还真的挺“佛系”,它们的一举一动都散发着悠闲的味道,比如在水中泡澡,只把鼻子和眼睛露出来,或者躺在沙地上,露出肚皮睡大觉,仿佛没有世俗的那些欲望。
水豚喜欢在水边睡觉,这时候会吸引其他动物一起过来休息,包括乌龟、鸟类、鸭子甚至是猴子,共同享受在水边小憩的乐趣。
有时在野外,水豚还会被迫成为代步工具,一些鸟类和猴子会跳到水豚背上兜风。当水豚准备下水渡河时,一些小型陆生动物也会爬到水豚的背上,搭“顺风车”。
劳氏猪笼草和鼩鼱:各取所需的“饭搭子”
生活在东南亚婆罗洲的劳氏猪笼草进化出了一种新的共生策略,它们找了一位“饭搭子”——攀鼩目的鼩鼱。
简单来说,劳氏猪笼草为鼩鼱提供蜜汁,鼩鼱为劳氏猪笼草提供粪便。对于猪笼草来说,动物的粪便中含有许多未完全消化的食物残渣,可以为其提供所需的营养元素。
而为了给鼩鼱这位“饭搭子”更好的用餐如厕一体化体验,劳氏猪笼草还特意对自己的“陷阱袋”进行了改造。首先是把袋口边缘的光滑物质去掉,避免鼩鼱在排泄的时候滑进袋中。其次是为了适应鼩鼱的体形大小,猪笼草还把袋口扩大,并将袋口与上方叶片距离增大,给鼩鼱营造一个良好的如厕环境。
看到猪笼草这么贴心,鼩鼱当然也尽职尽责,在享受完美食后,通常都会在袋中留下自己的排泄物,以供猪笼草吸收。劳氏猪笼草和鼩鼱通过这种特殊的合作模式,双方都获得了好处,算得上是互惠互助的典范了。
灰松鼠与鸣禽:相互“放哨”的好邻居
对于野外的绝大多数动物来说,了解捕食者的动向非常重要,为此,它们会借助环境中的各种信息源(例如气味、声音、颜色)来作为预警信号。
比如,生活在森林中的灰松鼠会关注它的邻居——鸣禽的聊天,并从中获得关于捕食者的警告信息。
灰松鼠是一种很警觉的动物,无论是在觅食或者运动过程中,它们都会时不时地停下来观察周围的环境。但长期保持警惕不仅会降低觅食效率,还会消耗它们的体力。
为此,它们利用了环境中的鸣禽邻居,因为它们有着共同的天敌。
当鸣禽发现天敌后,会发出警告声,此时灰松鼠也会立马进入警备状态,有的在原地静止不动,有的则躲进树洞中。
而在鸣禽叽叽喳喳吵闹时,灰松鼠反而更安心,抬头观察的次数也较少。并且这些灰松鼠与鸣禽在同一个地方生活的时间越长,它们就越放松,用于警备周围环境的时间和精力就越少,从而有更多的时间用于觅食和求偶。(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