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市畜牧科学院院长、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刘作华。受访者供图 |
全国创新争先奖是继国际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之后,我国批准设立的又一个重要科技奖项,是国家科技奖励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补充,是国家科技奖项与重大人才计划的有机衔接,仅次于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科技人才奖。
截至目前,重庆仅有9名科技工作者获全国创新争先奖,重庆市畜牧科学院院长、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刘作华就是其中之一。
科技助力提质增效
当前,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时期,现代农业依托科技创新,已逐渐变得规模化、高效化、智能化与安全化。
“比如在育种上,种业是农业的基、产业的根,也是我们农业产业最薄弱的环节。”在畜牧领域一干就是40多年的刘作华,最熟悉的莫过于生猪产业,“一方面90%的种猪是国外品种,另一方面我国的地方猪种大多面临濒危状态,市场形式不容乐观。外种猪长得快、瘦肉高,能够占领市场,但口感不如地方猪。地方猪虽然好吃、抗逆性强,但其生长慢、瘦肉率偏低。”随着老百姓生活品质的提高,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比如信息技术、基因编辑技术等培育综合二者所长的猪种十分必要。
都说“人是铁饭是钢”,其实猪也一样。如何让猪吃得有营养、吃了不生病、吃了能长壮,关键都在猪饲料上。为了让国人把“肉盘子”端稳,刘作华以优良地方猪种“荣昌猪”为契机,创建地方猪饲养技术体系,重视饲料,用刘作华的话说就是,只有把自己当成一个“养猪人”,坚持在饲料研发上下功夫,才能有所收获。
据了解,刘作华和团队一方面通过精准营养配制技术与非常规饲料替代技术减少豆粕与玉米的用量,另一方面通过智能装备减少饲养过程的浪费。“通过科技手段提质增效的同时,可以极大程度减少饲料原料对国外的依赖。”刘作华说。
坚持创新产品研发
多年来,刘作华精心研制的饲用免疫调节肽、益生菌剂和发酵饲料等新产品,有效促进了饲料禁抗后生猪健康养殖,提高了非粮资源饲料化利用率,为饲料无抗、养殖减抗与缓解玉米豆粕资源短缺提供重要技术和产品补位。
刘作华与其团队在国内首创新型饲料添加剂。创建的腺苷七肽高效制备技术,突破表达产物抑制底盘菌生长的技术难题,实现了腺苷七肽高效持续表达,表达量达国内外最高的5g/L,创制出首个获国家批准使用的猪用免疫调节肽饲料添加剂新产品——腺苷七肽。
刘作华积极挖掘创制益生菌新产品并揭示其作用机制。通过挖掘益生菌菌种资源,培育出抗逆性强的植物乳杆菌和丁酸梭菌;通过创新高活力益生菌制备技术,创制益生菌新产品3个,揭示了益生菌通过改变猪肠道菌群结构和代谢模式进而预防腹泻、促进生长的作用及机制。
刘作华创制非粮饲料固态和液态发酵关键技术与系列发酵饲料。建立了底物与菌酶协同适配的非粮固态发酵工艺,研制出发酵柑橘渣、甘薯渣等产品5个;研发了一次接种乳酸菌连续发酵生产猪液态饲料新技术,建立了全套工艺参数。
“养猪也是个技术活儿。”刘作华始终把自己当成一个“养猪人”,总在琢磨猪饲料成分之类的东西,工作看似平常却闪烁科技光芒。
给农业插上科技翅膀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下,数字技术不仅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也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新农机、新技术开始扎根田间地里,希望的田野也在科技的赋能下,发生着巨大的变革。
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自落户荣昌以来,聚焦生猪种质资源创新利用、绿色高效养殖、重大疫病防控三方面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取得了一定成效。
刘作华认为,推动农业不断发展,关键在于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数十年来,刘作华积极探索进取,不断增强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能力和本领,带领重庆市畜牧科学院、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在生猪高效养殖、医用实验猪模型动物培育等前沿领域和基础研究领域,对标一流水平,取得多项原创性科技成果,为破解猪品种、饲料、重大疫病等难题做出突出贡献。
“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定能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美丽家园变成‘金山银山’。”刘作华笑着说,作为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的主任,目前,他正牵头全国十四个创新团队,在地方品种保护、新品种培育、饲料资源开发、疫病防控、环境控制、农业数智化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与成果产业化落地。下一步,中心将继续按照整个生猪产业发展的过程,聚焦生猪种质资源创新利用、生猪绿色高效养殖、生猪重大疫病防控三个方面进行技术产品的研发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