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地形360度旋转的四轮转向无人驾驶汽车、智慧汽车大灯系统、交互车灯会“说话”……走进重庆瓦力仪器有限公司(简称瓦力科技)研发生产基地现场,一项项智能网联“黑科技”让人眼花缭乱。这家“专精特新”企业凭借前瞻性技术赋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成为众多车企突破式发展的“军师”。
专注前瞻性技术研究
瓦力科技一直专注于汽车前瞻技术的创新开发。早在2012年,瓦力科技研发的全自动泊车技术就在长安逸动上实现装车落地,协助长安汽车成为全自动泊车功能的国内首发。在此基础上,后续瓦力科技又与主机厂合作,在SUV和大型轿车等车型系列上实现自动泊车平台研发。
“目前国内最早的两个自动泊车发明专利,其中一个就在我们手里。”瓦力科技董事长王林介绍,那时候国内关于全自动泊车系统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很少,企业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自己写算法,自己开发软硬件,一一攻克垂直泊车、平行泊车、任意初始位置的泊车等技术难点,形成了国内最早的自动泊车算法和软件专利。
随着瓦力科技自动泊车技术的成熟,打破了国外大厂的技术垄断,也让越来越多的厂商关注到了这一技术领域,将其价格降了下来。
就在瓦力科技要继续大展拳脚之时,资金以及国际大厂的低价策略扰乱了其发展计划。“刚进入这一市场的时候,一套自动泊车系统的撞车成本在2000元左右,到后来仅需要600元左右就能搞定。”王林说,我们是这一领域的“先驱”,也成为了“先烈”,但能够与国际厂商同台交锋,促进这一行业发展还是很值得骄傲的。
“自动泊车属于自动驾驶的最后一公里无人驾驶的部分,这一领域研发周期长,投入资金大,对于我们这种中小企业来说压力还是很大,受制于当时融资环境以及国际巨头的‘价格战’影响,自力更生的发展战略在自动驾驶这一领域举步维艰。”王林介绍,不然他们也会在自动驾驶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对此,王林也建议,对于像瓦力科技一样的“专精特新”企业,在资金层面关键时刻需要政府、专业机构“雪中送炭”,也需要各整机厂商能够给予更多包容,提供更多的市场机会,帮助本土企业成长,成为命运共同体,形成行业同盟。
“我们一直跑得很快,以至于有时候过于超前。”王林笑谈道,“2012年,我们就发现汽车电子架构将越来越集中,域控制器、中央集中控制是一个重要发展方向。2012年我们便提出一个畅想:以后买车车主就跟配台电脑一样,首先选择汽车的中央处理主机的性能配置,以及车辆功能和软件功能,然后才选择自己喜欢的车壳外形和颜色,换做现在来看就是汽车的集中环网架构或者域架构的实现,以及平台化智能化实现。”
随后,瓦力科技开始转型发展,一方面继续进行前瞻性技术研究,另一方面,联合车企进行样车开发,成为整车厂商软硬件一体化供应商。
集合车灯、车窗、座椅等于一体的座椅控制器,汽车的无线充电样车与自动驾驶样车、四轮转向样车,汽车指纹识别技术、手势控制技术、脑电波控制技术、智慧车灯系统、灯语交互平台等亮眼产品都有着瓦力科技身影。
让汽车更智慧
人通过语言进行沟通、交流和相互理解,那么,要是汽车会“说话”,增进交流沟通,是不是就可减少车祸及路怒等情况呢?
“智慧大灯、汽车投影交互灯、格栅灯、交互氛围灯、车标灯等可以作为汽车的无声‘语言’。”王林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瓦力科技在车灯融合投影、光线追踪、结合自动驾驶技术等技术打造了汽车的智能灯光系统。
当车辆变道时,车辆尾部贯穿灯会显示“我想右转,谢谢”,变道成功后还会“感谢让行”;当车要泊车时会提醒后车“我要停车了”;当车辆在遇到前方有行人时,前灯会在地上主动投影出人行道,并将灯光聚焦在地上,防止直射行人;当车辆转弯时,车灯也会沿车道随动,车灯会实现驾驶员眼球随动进行跟踪照明……
汽车的各种灯光会根据场景与外界进行无需做握手通信的随时交流,成为车辆对外交流的“语言系统”,提高驾驶安全性,减少路怒症,提高车型的智能化和体验感。
据介绍,以前此类初级灯光系统在BBA等高端车型的整套配置成本已达到6万元左右,瓦力科技通过技术革新,从前端硬件方案架构便进行联合研发,在工艺和流程方面降低成本,掌握核心的硬件技术和软件算法,已将整车智慧车灯系统的价格降至几千元的水平,未来还有望进一步下探,让这一技术能够在广大车企普及。
目前,该灯光系统已开始与主机车厂商合作,已自有10条产品线生产出货,此前在长安UNI-V灯光系统方面应用,得到最终用户的普遍认可,对促进车型的销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将来智能化汽车时代,每一台车都是个性化的,给我们带来更多场景上的个性化创新机会。”王林谈及这一技术前景,“智能灯光这一领域,我们预计市场至少百亿元以上,目前我们正从后装市场入手,再逐步与整车厂合作切入前装市场。”下一个五年将全力投入智能灯光系统的研发与落地,争取让更多的汽车使用自己的“语言”——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