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下午,“天宫课堂”第四课正式开讲。在约48分钟内,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和桂海潮在轨面向全国青少年进行太空科普授课。3人配合演示了球形火焰、奇妙“乒乓球”、动量守恒以及又见陀螺4个实验。
这4个实验反映了哪些物理原理,背后都有哪些知识点呢?
实验1 球形火焰
——空间站中蜡烛火焰近似球形
在梦天实验舱内,朱杨柱取出蜡烛,桂海潮划燃火柴将其点燃。与地面课堂老师点燃的蜡烛相比,空间站中燃烧的蜡烛火焰呈蓝色,形状近似球形。
解读:在地球表面附近,点燃蜡烛可以看到持续燃烧的泪滴状明亮火焰。
蜡烛之所以能在地表附近持续燃烧,是因为在地表重力环境下,燃烧的火焰以及周边被加热的空气热膨胀后密度变小,形成上升气流,周边的空气就会从火焰底端流入补充,整体形成对流,所以氧气就能源源不断地输入,形成持续燃烧的火焰。
在微重力环境下,蜡烛燃烧时无法形成空气的对流,所以燃烧后的火焰只能向四周扩散形成球形火焰,就像吹气球一样。这种情况下,氧气只能通过火焰外部进入内部,不能充分地补充到石蜡蒸汽中,所以燃烧程度较低,燃烧过程变得缓慢,燃烧产物也会发生变化,火焰温度低,颜色暗淡且偏蓝。在太空站实验里看到的正是这样的现象。
此外,微重力环境燃烧也给科学家提供了一个控制燃烧过程的新思路。
实验2 奇妙“乒乓球”
——在实验舱内水球被毛巾包裹的球拍弹开
课上,朱杨柱用水袋做了一颗水球,桂海潮取出一块普通的乒乓球拍拍打水球。球拍拍打水球时,水球粘在球拍表面上。而当水球撞击毛巾包裹的球拍时,水球则被弹开了。
解读:水球的形成是因为水的表面与内部性质不同,表面水分子数密度比内部低,水分子之间有明显的相互吸引力,像是一层绷紧的膜。这层膜的收缩,会导致固定体积情况下水的表面积要尽量小,没有重力影响时就形成了球形,像是装满了水的气球。有重力时,水分子会挤压水球形成圆饼形,类似荷叶表面的水滴。
毛巾的疏水表面类似于荷叶表面,水与其接触时可以轻松滑落,而不会粘在上面,疏水表面一般也是通过模仿荷叶表面的微纳结构来制备的。这样我们就能理解疏水表面轻轻拍打水球时,就像击打一个装满了水的气球一样,水球会变形被弹开,之后再恢复成球形。
实验3 动量守恒
——钢球碰撞体现牛顿第二定律
梦天气闸舱舱门贴了一张标准网格布,在网格布前,桂海潮将手中钢球对准一个静止的钢球抛了出去。不同大小钢球碰撞后,钢球的轨迹发生了不同的变化。
解读:微重力环境下,两个不同质量钢球碰撞前后各自的动量发生变化,但碰撞前总的动量和碰撞后总的动量是不变的。
钢球的动量一般定义为质量与速度的乘积,这是用来描述钢球平动状态的物理量,想要改变其动量,需要施加力的作用,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所描述的规律。如果将两个钢球视为一个整体,总的动量就描述了整体的平动状态,想要改变总动量,两个钢球受到的总力就不能为零。
微重力环境下,两个钢球相互碰撞时,每个钢球都受到另一个钢球的撞击,所以各自的动量都发生了变化,也就是平动状态发生了变化,碰撞后每个钢球受力又几乎为零,所以保持碰撞后的动量不变,也就是保持碰撞后的平动状态。
实验4 又见陀螺
——桂海潮借助陀螺再现“太空转身”
在此次太空授课中,桂海潮利用金属陀螺展示静止及旋转情况下的角动量守恒现象,再现“太空转身”。
这个陀螺可以纵向旋转,飘在空中的桂海潮先握住静止陀螺两侧的握柄,在一系列动作后,桂海潮的身体姿态并没有变化。而当朱杨柱让陀螺快速转动起来后,再做出同样动作的桂海潮,身体明显发生了转动。
解读:物体的运动包括平动和转动,由于转动和角度有关,所以一般用角动量来描述物体的转动状态。角动量的改变需要力矩,没有力矩时角动量保持不变,也就是转动状态保持不变。当陀螺快速转动时就产生了角动量,这时尽管人没有转动,但人和陀螺的总角动量不为零。微重力环境下,桂海潮做各种动作时,人和陀螺整体所受的力矩仍然为零,所以总角动量仍然不变。由于整体的角动量保持不变,人的角动量必然要发生变化来抵消陀螺产生的角动量,这也是人发生转动的原因。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