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在重庆大学“科学与中国——千名院士·千场科普”行动走进重庆活动现场,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胡海岩以“浅谈科技伦理教育”为题,与重庆大学师生分享了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重要意义以及科技伦理教育走进高校的话题。
“近年来,生物科技、信息科技、认知科技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带来一系列重大的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胡海岩说。
什么是科技向善?什么样的研究真正能够促进人类社会发展?报告会现场,他向与会领导、专家和师生们展示了多个历史案例,阐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现实意义。他通过“1945年的原子弹大规模杀伤”等例子加深了人们的印象,向在场听众说明为何要关注和思考科技伦理问题。
胡海岩介绍,近年来,国家发布了关于科技伦理治理的系列性文件。其中,2022年3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是对我国科技伦理治理工作做出顶层设计和具体部署。
高校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摇篮,肩负着把握科研伦理方向、落实科技伦理管理主体责任的重要使命。胡海岩表示:“当前,我国高校科技伦理教育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一,我国部分大学生科技伦理意识淡薄,在学术道德、科学伦理、技术伦理、工程伦理等方面存在着认识误区。其二,科技伦理教育覆盖面过小,大部分高校的本科生科技伦理教育尚属空白。其三,科技伦理教育缺乏整体统筹。对于现有的高校课程体系而言,鲜有高校开设《科技伦理学》必修课程,大部分教师无法将科技伦理教育内容渗透到专业课中。”
针对以上问题,胡海岩从高校科技伦理教育的培养目标、顶层设计高校科技伦理教育的培养任务、师资队伍和课程能力建设、创新教育模式和方法、构建整体的科技伦理教育体系等方面给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胡海岩指出,要将科技伦理融入我国教育体系中,要符合新时代“立德树人”的重要要求,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青年人,推动科技向善,让科技更好地为人类福祉服务,才能促进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相生相长,促进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