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走进中学,我都感到很激动!看到你们,就像看到了中国的希望!”9月2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大学教授冯小明走进重庆市实验中学校,以“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与青少年朋友谈谈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主题做科普报告。冯小明以个人成长经历为切入口,讲述了求学之路上遇到的困难险阻。同时,冯小明向同学们简单介绍了自己的研究领域。“手性是指物体和它的镜像不能重合的特征,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蜗牛壳的螺纹、灌木中的牵牛花,甚至构成生命活动的蛋白质、糖和核酸等均有手性。”冯小明说。
在报告会上,冯小明简单介绍了他经过20余年研究之后设计合成的具有柔性骨架的手性双氮氧配体和催化剂,成为国内外公认的“优势”配体,被冠名为“冯氏配体”。“我们实现了许多具有挑战性的反应,或者以前不能实现的新反应,为不对称合成提供了新方法和重要分子的合成提供了核心技术。”冯小明表示,手性双氮氧作为手性配体和有机小分子催化剂,实现了70多类不对称反应,其中包括近30类不对称催化新反应。
在个人成长经历方面,冯小明说:“到了工作岗位,接触了教学和研究工作才发现自己知识不够。没办法,只能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好好学习。”同时,他向在座的高二学生简单介绍了化学这门学科,实际上化学是基础学科,同时也是一门中心的、实用的科学,他建议和欢迎有志于此的同学报考四川大学化学学院。“原创性基础研究是后续技术发展的基础,我们都是攀峰者,原创性研究是科学高峰的‘基石’。”冯小明眼中的科研工作,是一趟没有终点的追问与求解之路。带着好奇心与探索欲,冯小明在科研工作中从不被现有结论局限。他在报告会上分享了研究过程中的一些故事。
“科研要始终持有创新意识和怀疑精神,不要被已有结论局限。因为环境在不断更新,实验结果也会随条件变化而变化,今后同学们也要敢于突破传统,敢于以实践结果质疑已有定论,不断推动科技进步。”冯小明还提出,要想做好科学研究,首先要学会做人做事,要有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从事手性研究的灵感从何而来?”“为什么手性化合物的性状有这么大的差异?“能详细介绍一下现在大学化学学院的学科设置吗?”……报告会结束后,同学们还踊跃地向冯小明院士提出问题,不少同学还不时在笔记本上做记录。
在宣讲的最后,冯小明提到作为高校教师,应该坚持原创性的基础研究,力争从0到1的突破,用原创性的基础研究引领创新人才培养,为社会进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做出努力和贡献。“让创新成为一种素质,为人类的发展领跑!”冯小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