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科幻类题材的影视作品中,我们经常能够看见地球的气象图谱,而这些数据很大一部分就来自天上的气象卫星。作为人类观测地球的第三只眼,气象卫星的工作原理是什么?我们能通过它得到哪些信息呢?
气象卫星的工作原理
遥感是气象卫星最重要的工作原理。简单来说,遥感就是用非接触手段去探测物体的各项属性。
虽然听起来抽象,但其实遥感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基本功能。比如我们在路上行走时,忽然听到身后有脚步声,回头一看发现是自己的朋友小A。这就体现了耳朵和眼睛的遥感功能。
但若把问题难度提高,我们天生的遥感技能就不够用了。比如,小A今天穿的白衬衫,是纯棉的、真丝的还是化纤的呢?这要用手触摸一下才知道,可这一伸手,就成了接触式探测,不是遥感了。
此时,我们可以请仪器来帮忙,观测小A这件衣服的反射光谱。当光线照射到物体上时,这些光会由于自身波长的不同被反射或者吸收。我们用不同的波长去照射它,就会看到不同的亮度,把亮度随波长变化的曲线画出来,就是反射光谱。
例如,树叶吸收红光蓝光,反射绿光,我们看到的绿色就是树叶大致的反射光谱。借助仪器,这个光谱还可以更加精细,具体到波长。如果在红外波段观察小A的白衬衫,不同的原料就会呈现不同的红外光谱,我们不需要动手就能知道原料的材质。
此外,一切物体都在辐射电磁波,冷的物体波长较长,热的物体波长较短,而且会随着物质构成,呈现出特色的光谱分布。所以,通过观测物体的辐射光谱,能够判断它的成分和温度。
气象卫星看的是什么
在了解完遥感的基本原理后,我们来看看气象卫星是怎么做的。
既然是气象卫星,那么最起码要能拍摄常见的可见光卫星云图。这是最直观的天气表现,我们可以看到云的分布、厚薄,如果持续观察,还能看到云的流动。这些是普通大众都能看明白甚至还能做点分析的数据,所以是必须实现、也比较容易实现的功能。
但是,仅仅可见光还是不够。到了夜晚,地球的有一面陷入黑暗,肉眼就无法看清云层。所以,为了24小时连续监测天气,我们还要增加夜视功能。
但是,我们能相信卫星看到的景象吗?它看到的云为什么不能是地面上的雪呢?如何与火山喷出的火山灰区分呢?夜晚看到的明亮的云,为什么不能是城市的灯光呢?
这里就用到了前面介绍的遥感原理,通过科学仪器的“眼睛”去做光谱分析,我们不但能看出物体的颜色,还可以知道它真实的温度和构成。
实际上,无论是可见光还是红外线,卫星观测到的都是复杂的叠加信号。例如,白天看到的云层,就是由云层反射的阳光、云体自身发出的辐射、大地和大气层背景辐射三部分叠加而成。这就需要专业人员设计专门的算法,把这三种信号一一分离出来,从而得到准确的信息。卫星观测到的云和大气,不但具有形象轮廓,还有温度湿度、高度分布、成分构成、闪电雷暴等等详尽的信息。
气象卫星观测到的种种数据,送回地面后,就由超级计算机接手,使用数值模式做出预报了。台风卡努的诡异舞步,就是因为被三个高压反气旋夹在中间揉搓的结果。最终卡努的路径和预报一致,正是气象卫星精准观测与超算数值模式通力合作的成果。
气象卫星不只是用来预报天气
气象卫星观测范围广,观测次数多,观测时效快,观测数据质量高,不受自然条件和地域条件限制,它所提供的气象信息已广泛应用于日常气象业务、环境监测、防灾减灾、大气科学、海洋学和水文学的研究。因此,气象卫星也是世界上应用最广的卫星之一。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气象卫星去监测农业。土壤的温度和含水量都可以反映到光谱中,而且植被对光的反射光谱,在不同波长上,可以分别反映叶绿素、细胞结构和含水量情况,不同的作物有各自的反射光谱。通过卫星遥感,能够判断土壤状况、作物种类、作物长势、是否有病虫害等。我们的“风云”气象卫星就具有农业监测功能,它们除了能看云识天气之外,更是农业的守护星。
我们还可以使用气象卫星去监测大气碳含量。地面辐射透过大气传到卫星的途中,一些波长会被二氧化碳吸收。通过分析吸收谱,可以掌握全球各地的大气碳含量,为节能减排、科学合理地设定碳排放目标提供科学依据。中国2022年发射的碳卫星“句芒号”就是做这个业务的。
除此之外,光谱分析不仅可以用在气象卫星上,我们还可以通过光谱分析去研究宇宙,去观测研究其他行星的天气,带有这种功能的航天器,某种程度上可以算是“宇宙气象卫星了”。比如在韦布空间望远镜拍到的海王星的照片中,作为海王星卫星之一的海卫一看起来完全压倒了海王星的亮度。这是因为韦布望远镜在红外波段观测,海卫一表面有丰富的水冰,对阳光(包括红外线)的反照率很高,而海王星大气中的甲烷成分却能吸收红外线,所以整体就暗下来了。海王星表面的亮条和斑点,则是甲烷和水构成的冰的高反射区,它们的分布勾勒出了海王星上的暴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