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海拔1250米左右的武隆区双河镇高山番茄谷,微风不燥,阳光正好,一排排现代化蔬菜大棚林立于平坦的山谷中,沿着公路延绵6公里。大棚内的先正达黑番茄、瑞克斯旺番茄、“天使之唇”小西红柿,以及“渝番”“金红”系列等菜用型、水果型、菜果兼用型近20个品种的西红柿正陆续上市,销往全国各地。以蔬菜为抓手、以科技为支撑,双河镇大力发展高山蔬菜产业,切实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当前,重庆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供给保持稳定,高标准农田改造全面加强,农产品加工产业提档升级,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提高。
把身子沉下去 把问题找出来
日前,重庆市农业农村委果蔬调研组走进渝北区兴隆镇龙寨村一家生产双孢菇的企业,30多间菇房一字排开,但还没有开始生产,工人正在调试设备。
“工厂准备什么时候开始生产?”调研组成员问。
“我们还在‘等米下锅’。”企业负责人陆鑫有些无奈地说,“没想到购买设备、建厂房等就投入了6000多万元。目前购买发菌原材料的钱不够了,因而开工时间一再延迟。”
“调研后发现,像这家企业一样缺资金、缺技术的,不在少数。”重庆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主题教育开展以来,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围绕果蔬、肉蛋奶、中药材产业成立了3个专题调研组,对3个产业发展加工业存在的短板、难点进行调查研究。
通过一周扎扎实实的走访,3个调研组收集了30多个区(县)58家企业在加工生产中遇到的急难愁盼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梳理总结。主要归结为原料基地空间小、产品创新能力差、产业发展动力不足、市场营销手段较为落后4大类问题,最后形成了调研报告。
目前,重庆市农业农村委聚焦重点定题目,确定了《在建设农业强国中展现重庆担当》《加快探索具有重庆特色的城乡融合推动山区库区现代化》等37个调研课题,并做出细化安排。同时,班子成员领题调研,先后深入21个涉农区县、56个乡镇,召开调研座谈会28场、“坝坝会”28场,走访农业企业41家,访谈干部群众760余人次,深入基层察实情、看实况、听实话,真正把身子沉下去,把问题找出来。
科技走进山地 “智慧”融进农业
在重庆市渝北区青龙村,一行行柑橘树漫山遍野,大大小小山丘的起伏,恰似绿色海浪。无人植保机来回飞行,雾状的药水准确地洒落到每一株橘树上。青龙村驻村第一书记田金沛介绍:“果园2000多亩,只需少量的人工管理,田间工作全部通过无人机、对靶喷药机器人、水肥一体化自动滴灌系统、全景VR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等一系列数字化现代农业装备和技术来完成。”
这是重庆打造的全国首个丘陵山地数字化无人果园。据介绍,果园以“智能感知—智能诊断—智能决策”为主线,针对丘陵山地地形复杂、地块破碎等特点,融合多源异构数据,重现实景数字果园,实现果园数据“全覆盖”、精准管护“全过程”、农机协同“全自动”,果园作业效率大幅提升,100亩果园仅需2人即可实现轻松管理,一级果品率提高40%,亩均增收1万余元。
与此同时,重庆数字农业创新应用不断推进,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发展。重庆先后获批实施荣昌区生猪、合川区蛋鸡、云阳县柑橘、南岸区渔业4个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项目。在种植、养殖和种业建设方面不断应用数字技术赋能农业生产,成功打造出数智稻田、种苗工厂、智慧果园等多种数字农业新模式,形成科技成果9项。
特色产业强起来 农民腰包鼓起来
近日,一架中国邮政航空波音737全货机缓缓降落在重庆巫山“云端航母”机场。今年脆李销售旺季,每日两架次“脆李专机”从这里起飞,让巫山脆李从枝头飞到1000余座国内城市,实现次日新鲜送达。
巫山脆李始于唐宋,生于巫峽,肉质松脆、甜酸适度、味美爽口,深受全国消费者青睐。巫山县立足当地农业特色资源,推动脆李产业全链条发展升级。巫山县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巫山脆李遍及全县23个乡镇222个村,种植面积30万亩,种植户达5万余户,带动了20余万从业人员增收致富。今年预计产量13.5万吨,综合产值将突破18亿元。”
小果子成就大产业。主题教育开展以来,重庆紧扣“千亿级优势特色产业培育行动”,立足资源禀赋,选准主导产业,优化产业生态,延伸产业链条,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做好“土特产”文章,打造火锅食材、重庆小面、柑橘、榨菜等特色产业集群。同时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强对龙头企业的政策支持,完善产业联农带农机制,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