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科技成果转化插上翅膀潜心育人 亦师亦友涪陵高新区首个光伏发电项目投用科学家研发出不使用杀虫剂成分的驱蚊新技术第七届“渝创渝新”创业创新大赛落幕“深海一号”二期工程油气管道铺设完工
第03版:综合
上一版 下一版 
为科技成果转化插上翅膀
潜心育人 亦师亦友
涪陵高新区首个光伏发电项目投用
科学家研发出不使用杀虫剂成分的驱蚊新技术
第七届“渝创渝新”创业创新大赛落幕
“深海一号”二期工程油气管道铺设完工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07 月 04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庆市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巡礼系列报道
张永红:
潜心育人 亦师亦友

见习记者 李家勇

  人物简介>>>

  张永红,1979年出生,重庆医科大学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市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协会会员,重庆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同济大学客座博士,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部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美国加州大学圣迭哥分校访问学者,中国交叉学会理事,中国生物工程学会计算生物学与生物信息学专委会委员,中国毒理学会会员,重庆生物信息学会常务理事,重庆药学会医药信息大数据专委会委员,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第六次代表大会代表。

  张永红(中)在给学生们讲解药理数字化相关知识。(受访者供图)

  从事教育工作20余载,忠诚于教育事业,在工作中,处处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在生活中,细微细察、无私关爱,时时以“知心姐姐”的形象出现,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深受同学们的广泛好评和爱戴。

  她就是张永红,重庆医科大学药学院药学、药物分析专业博士生导师。

  三尺讲坛用心育人

  “教育是爱的事业,当一名教师用心育人,才会有幸福充实的人生体验。”张永红说。

  张永红参加工作以来,凭着过硬的个人素质和对学生无私的爱,很快就适应了这份平凡但又艰辛的工作。她在实际工作中,深知言传身教的作用,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她必须保证自己先做到。做一名教师,她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为人师表,总是跑在最前面,却还不停地鼓励学生们要超越她。

  “带的第一个研究生选择研究的课题是《网络毒理分析方法评估环境中新型污染物的肝毒性》,我当时就想,通常现有实验评估方法只能依赖个别假说确定实验方案存在片面性,如果能为环境科学工作者提供一种系统全面的毒理评估方法就好了。”张永红说,为了抓紧时间尽快研究出评估方法,她经常带着研究生一起编程、讨论实验方案,不知不觉就到了凌晨。“那时,我还在给学院里的本科生上基础课,一学期有400多学时,教学任务非常重,开始上实验课的时候基本需要从早上到晚上,只有让研究生搬到新校区住,利用课间时间、晚餐时间、晚上9点下课后的时间一起摸索实验方案。”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正是她这种爱岗敬业的精神,对待工作的态度时刻感染着身边的学生,学生们对待每一件工作都有责任心、有始有终!

  “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敢于拼搏、敢于奉献,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让学生成为一个有用之才,这是我教书育人的目的和方向。”张永红说,看到学生们的成长,内心的喜悦是无法言表的。

  此外,张永红常常利用课余时间或晚上时间和学生谈心、交心,尽可能地了解学生的情况,为学生解决一些生活上的实际困难。特别是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她倾注了更多的真情与真诚,竭尽全力帮助他们解决经济、生活困难。

  “学着独立,学着成熟,学着面对参加工作的每个阶段!张教授开启了我通往各阶段的大门!”现已在解放军总医院工作的董医生说。

  近年来,张永红先后获得重庆医科大学讲课比赛优秀奖、优秀科技成果奖以及重庆医科大学优秀工作者、优秀硕士研究生导师等荣誉。

  精益求精提升能力

  “临床药学是一门十分强调药学专业知识、实践性和临床应用性融合应用的学科。”张永红说,只有不断精选和完善精准用药案例应用于课堂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智慧药学概念和实践动手能力。

  张永红在本科生与研究生教学上不断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强《医用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医药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和《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等专业课程的建设。

  “刚给学院本科生上《分析化学》课时,非常担心上课讲的内容好不好懂,重点难点能不能讲清楚,讲课内容适不适合药学本科生。”张永红说,连续两年多时间里,除了听学生的反馈和学院课程组试听课外,她在上海交大等国内高校访问和UCSD留学访问期间,还非常重视学习国内外不同老师的教学风格。回国后,还请了在读博士、硕士的师弟师妹们来听课让大家提出建议,逐步形成和完善自己的教学风格。

  此外,在研究生指导工作上,她坚持和发扬重庆医科大学药学和临床药学学科基本理论、试验研究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优良传统,结合实际重大疾病精准防治中的关键科学问题,让研究生开展学科前沿的研究工作,加强研究生的国际交流,派遣研究生到美国、英国等医药研究机构和高校进行联合培养和短期交流,开阔学术视野,提高科研水平,研究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近年来,张永红所指导的研究生中,1人获得国家奖学金,2人获重庆医科大学优秀研究生毕业论文,2人被评为重庆医科大学科研创新个人,4人获重庆市研究生创新课题或智慧医学课题,2人被评为重庆医科大学药学院优秀研究生干部。

  注重实践推陈出新

  当今,国内医学界围绕新机制、新靶点药物的基础研究和转化应用不断取得突破,多学科融合的新一代生物技术日渐成熟。随着新一轮技术变革和多学科融合加快,精准医疗生物医学方法、计算算法和高分辨率数据的可用性在增加。

  精准医疗提出的十多年以来,如何在多学科交叉下进行药物研发和精准用药?

  张永红带领团队长期从事药物靶标有效性、计算毒理和药物筛选方法学的相关研究,以肝毒性、神经毒性等为研究对象,通过疾病模块构建揭示了表型多样、机制复杂的疾病的发生发展机理,解决了疾病数字化系统表征问题。

  “新冠肺炎开始时,作为计算药学人,相比传统药物研发有着快速的优势,在病毒快速变异的情况下,就想着建立一种‘老药新用’的快速有效筛选方法,能向临床发出一点有用的声音。”张永红说,当时病毒感染率极高,不容易预防,但后续病毒在体内复制转染引起的症状和疾病发生发展后带来的危害才是致命性的,考虑用前期定义疾病模块的方法,带领课题组集中应用基于人类基因组开发的网络定位和网络重叠的系列策略,找到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关键影响因素综合来筛药。

  “在查阅新冠疫情初发时治疗的成功案例医嘱过程中,发现了用药方案里多数有中药存在,我们立即对相关中药进行了有效成分筛选。”张永红说,在筛选过程中惊喜地发现,有效成分大多数为黄酮类结构分子,在抗病毒、抑制复制转染和抗炎等作用上有明显有效性。最终,“老药新用”的快速筛选方法,为临床突发大规模紧急事件,提供了一种快速可靠的药物筛选和分析方法。

  此外,张永红还带领团队通过应用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成功用于纳米靶向抗肿瘤药物与靶标作用分析,将不同分子体系与靶标相互作用。同时,建立了一种借助人类基因组网络和临床大数据的全新的网络医学分析方法,解决了临床用药机理(药理和毒理)数字化表征和系统评价的难题,给临床精准用药、合理用药提供了一种大数据分析的新技术。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