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曾露娇)近日,由渝中区教委主办,渝中区青少年创新学院、渝中区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承办,渝中区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基地协办的第十八届渝中区中小学生陶艺捏塑创新大赛决赛在渝中区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基地举行。
本届大赛以“传承 启航 创新”为主题,旨在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贯彻落实好“双减”政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赛共吸引渝中区11所中学、30所小学的中小学生报名参赛,经过校级培训、校级初赛、区级初评,最终1257人晋级区级决赛。
比赛开始!孩子们拿出工具和材料,开始创作起来。随着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不少参赛者面前的作品开始初具雏形。虎头帽非遗具有中华虎文化的典型代表性,夸张的配色搭配起来却十分融洽;鱼跃龙门的创意,取自中国古代神话传说,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献礼建军节意义非凡,致敬那些最可爱的人……一幅幅作品惟妙惟肖,意义深远。
本届赛事,还有一群神秘的“蓝精灵”——渝中区记者站的重庆科技小记者们参与其中。
“请问郑老师,本届赛事的亮点是什么?”来自大坪小学三年级7班的科技小记者何凯风提问。渝中区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秘书长郑殷知令回答道:“本届赛事作品对材料放宽了要求,新增所有可以捏制的材料,包括泥巴,孩子们可以根据每种材料不同的特性去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赋予作品生命力。”
“我们是特殊教育学校,陶艺捏塑对于特殊孩子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因其对精细动作的要求更高,特殊孩子时常容易分神,因此更需要老师耐心的指导。”渝中区培智学校冉珊珊老师向科技小记者讲述参赛的心路历程。
据悉,通过举办渝中区中小学生陶艺捏塑创新大赛,能进一步推动青少年对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和创新,激发青少年奇特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探究力,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和动手实践能力,继续深入实施“‘科创筑梦’助力‘双减’”科普行动,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技教育同实践体验的加法,并深入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