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监测评估诊断作用 多举措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优化科技服务机制 激活创新发展引擎
第16版:建功新重庆 展现新作为 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第六次代表大会特刊
上一版 下一版 
发挥监测评估诊断作用 多举措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优化科技服务机制 激活创新发展引擎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06 月 0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优化科技服务机制 激活创新发展引擎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企业开发的高功率新型环保二冲程发动机整机。

  核心提示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院校、全国“双高”院校(B档)、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学校占地1667.12亩,建筑面积42.69万平方米,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近1.6万人,设有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车辆工程学院、电子与物联网工程学院、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设计学院、轨道交通与航空服务学院、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通识教育学院(体育工作部)11个二级学院和教学单位,开设53个专业。

  高功率新型环保二冲程发动机整机、半导体行星倒角机……走进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生产车间,各式各样为企业开发的项目成果有序地陈列着。

  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不仅是贯彻落实教育改革的重大任务,也是推动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我们始终坚持‘以行业为先导,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目标’的办学理念。”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负责人介绍。五年来,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坚持把搭建科研创新服务平台作为第一动力,全面提升科技服务能力激发办学活力。坚持服务企业为需求、市场为导向、产教深度融合,系统化布局、重点化扶持、阶段化建设,培优、做大、扶强原则。学校按“项目牵引,搭建平台,组建团队,产出成果”为主线,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充分运用市场的逻辑、资本的力量,构建有利于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机制,以工程化研究、验证设施建设为基础,聚焦检测、智能装备研发和制造领域,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瓶颈制约为着力点,采取“内姻、外联”校企共建,从顶层上设计并建成国家、省市、校级“三级”创新平台,积极开展需求应用型科学研究,努力实现科研为企业“前端—中端—末端”服务的目标。

  健全科研管理体系,赋能科研成果高效转化

  五年来,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为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提高学校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学校不断完善科研管理体系。

  据介绍,五年来,学校修订完善了六项管理体系。修订了《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实施办法》,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经费管理自主权,激发科研人员科研创新的动力和活力;完善了《科(教)研工作量认定及奖励办法》等成果奖励体系,把科学研究、横向技术服务纳入奖励、职称评审等范畴;架构了《科技创新平台管理办法》等平台管理体系,促使各级研究平台健康发展;出台了《科技创新团队管理办法》等团队管理体系,提升团队活力和凝聚力;制定了《科技成果转化办法》等成果转移转化管理体系,下放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制定了《博士基金项目管理办法》,最大程度发挥教授、博士等骨干人才的科研引领力,同时也规范了骨干人才项目经费使用。

  得益于科研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学校也实现了科研成果应用项目加快落地。论文著作方面,学校累计发表学术论文3000余篇,其中SCI、EI、CSSCI、CSCD、北大中文核心等高水平学术论文500余篇;项目数量、质量方面,学校立项各级各类项目800余项,保持了数量每年持续增长的趋势,获得了厅局级等项目立项330余项,实现了质量上的飞跃,获得国家级项目立项1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突破了在国家级梯队项目立项中的瓶颈。同时,产出成果也凝练出新高度,近五年,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4项,市级教育科研成果奖6项,行业学会科技成果奖1项。

  五年来,学校面向企业开展横向技术服务200余项,合同金额2000余万元,横向到款1400余万元,服务中小微企业120余家。发明专利有27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有1300余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有60余项,外观设计专利有近20项。

  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学校发挥自身科技帮扶优势,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和技术培训等科技帮扶工作。组建教授博士科技帮扶团队1个,帮扶4个区县5个乡镇200户农户,支持建成天元乡野生猕猴桃种苗基地200亩,开发野生猕猴桃资源覆盖产业面积超过5000亩,为渝北区大湾镇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果林规划设计等技术服务。

  搭建实践育人平台,打造契合产业需求的特色学科专业集群

  学校紧扣产业集群发展需求、优势特色专业群、军民融合发展要求、产教融合跨界融合发展需求,打造了一批契合产业需求的特色学科专业集群。从顶层上设计并建成“工程中心、推广中心、校企合作共建平台”等应用基础研究类,“劳动教育研究院、工业文化研究中心”等社科类、“成果转移转化办公室、版权基地、科普基地”等成果转化类、“中巴应用技术研究院”等国际类四大类科技创新平台。面向装备制造重大需求,积极开展有组织的科学研究,努力实现科研为全产业链服务的目标。

  学校坚持以“造就一批高水准领军人才、扶持一批中青年科研人才”为目标,成功申报了“博士后工作站”,进一步加大了团队建设力度,近年来建成市级晶体生长及其制备创新研究群体等科研团队2个。立项材料成型及模具技术、热电催化材料的精准调控及装备制造等校级科技创新团队14个。

  目前,学校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有国家级科研平台4个,省级科研平台9个,校企共建平台4个,校级科研平台14个、中巴应用技术研究院1个。

  构建产学研一体化,推进科技教育人才深度融合

  “未来五年,学校将继续探索并通过与企业开展合作,建设具备从事技术创新、工程化开发、技术推广运用、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为企业提供综合性技术服务的工程化研发平台。”学校负责人对今后五年提出了新的规划,学校将不断实施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为高层次人才搭建平台,聚集一批优秀的科技人才,培养科技领域关键人才、领军人才和核心人才,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研究开发出高水平科研成果,走出一条依靠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之路。

  聚焦应用,共建高端科研平台。继续支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重庆市高校工程中心、重庆市汽车动力系统测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产品研发平台建设。升级模具制造、电气自动化、化工污染防治等3个市级新技术推广平台。优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成市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4个及以上。投资3000万~5000万元,建成公共智能装备与材料检测公共科研实验平台。

  增智添力,构建科研人才机制。结合学校现有接近100人的博士团队,利用已出台的博士基金项目,每年筹集资金300万元左右,每年启动一批项目,加强科研队伍建设,稳定人才。充分发挥近百名博士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调动校内科研设备共享,在交叉学科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充分发挥好已立项的材料成型及模具技术、热电催化材料的精准调控及装备制造等14个校级科技创新团队,通过校内培育,力争培育出4个及以上市级团队。

  协同创新,聚焦项目质量、数量新发展。继续扩大国家自科基金、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市科技局等项目渠道,积极对接上级部门,主动作为,解析申报指南,提高项目质量和数量。每年国家级科研项目不少于5项,每年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递增20%,项目经费到款提升30%。

  魏星 图片由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