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光学系统在轨制造与集成重点实验室科研成果突出探索新型量子材料与器件新技术南岸首个“港口岸电”系统正式建成投用打造优质孵化环境 助力企业快速成长科学家开发出全固态空气蓄电池
第03版:综合
上一版 下一版 
空间光学系统在轨制造与集成重点实验室科研成果突出
探索新型量子材料与器件新技术
南岸首个“港口岸电”系统正式建成投用
打造优质孵化环境 助力企业快速成长
科学家开发出全固态空气蓄电池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06 月 06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庆市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巡礼系列报道
赵洪泉:
探索新型量子材料与器件新技术

记者 刘代荣

  人物简介>>>

  赵洪泉,1978年出生,博士生导师,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量子信息技术中心主任,重庆市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协会会员,重庆市电子科学学会理事,先后入选中国科学院西部青年学者、重庆英才。长期致力于量子光学、量子相干调控、二维材料、稀土掺杂技术、二维材料混合异质结量子遂穿器件和阵列集成芯片技术上的应用等研究,主持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科研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多次荣获重庆市科协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被评为重庆市电子科学学会“十佳优秀科技工作者”等。

  赵洪泉在量子光学实验室进行数据分析。(受访者供图)

  “我像山城的一棵黄葛树,把根扎在了重庆这片富有创新基因的科技沃土上。”6月5日,中国科学院重庆研究院量子信息技术中心主任赵洪泉在接受采访时深情地说。

  这位从湖南湘潭走出来的青年科技领军人才,曾经因为喜欢重庆这座城市,执意从日本举家回国来到重庆,专注与量子领域相关的信息、光源、材料、器件等方面的研究。

  来重庆之初,赵洪泉靠一辆电动摩托车来回奔波于研究院和出租房,在启动资金不足、缺乏研究生的情况下,经过几年的努力,组建了量子信息技术中心、搭建了量子光学实验平台,突破了多项技术难题,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

  为圆梦心中的那份追求

  毅然出国学习深造

  有梦想才会有远方,有奋斗才会有收获。

  2003年,25岁的赵洪泉已取得湘潭大学物理学专业学士、广西大学工业测试实验中心材料所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硕士,走进了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集成光电子国家重点实验室,一边攻读博士,一边探求适合自己的科研发展方向。

  “每当看到我们电子技术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时,内心就有一种冲动。”赵洪泉回忆读博时说,“何时能赶上去、甚至超越他们”的激情在心中点燃。

  2006年,赵洪泉顺利拿到了中科院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专业博士学位。此时,许多大学、科研机构、科技企业纷纷抛来橄榄枝,高薪聘请他。是在国内拿高薪享受安稳的生活,还是出国深造承受艰辛的留学生活?“当时,我坚定地选择了后者。到电子技术发达的日本做访问学者,将来为国尽一份微薄之力。”赵洪泉告诉记者。

  2006年9月,赵洪泉来到日本北海道大学量子电子学集成研究中心,成为了一名COE研究员。

  “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这里科研设备先进和充足,实验室是世界上顶级的,研究员可以不受限制随时使用。”谈及在北海道大学做研究员的往事,赵洪泉兴奋地告诉记者,他感受到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对科研追求的价值观——淡名利、重实绩。

  在北海道3年时间里,赵洪泉对世界先进半导体材料、设备和集成电路等方面有了深入的理解,专业技术得到了很大提高,同时增强了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研究能力。

  2009年4月,赵洪泉从日本北海道大学转移到日本大阪大学产业科学研究所竹内研究组,做JSPS研究员。

  “随着在国外学习工作生活的时间越长,对家乡的眷恋就越浓,对祖国的思念就越深。”赵洪泉道出了一名留学游子的心声。

  在日本工作生活的7年,赵洪泉结识了来自中国东北在日本北海道大学读研究生的妻子,他们先后在日本生育了3个孩子。

  “出国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将来能为祖国做贡献,国外再好那必定不是自己的家。回到祖国,才有家的感觉。”2013年4月,赵洪泉携妻子和3个小孩,义无反顾地回到了中国。那一年,他们最小的儿子才刚刚出生。

  举家归国来渝创业发展

  在苦累中享受快乐

  “还在读大学的时候,我就非常喜欢重庆这座有山有水的山城。”赵洪泉说,从那时起,心中就梦想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去重庆工作。

  2013年4月,赵洪泉的心愿得已实现,他从日本举家回国来到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简称重庆研究院),被聘为研究员。

  “当年,由于重庆研究院刚成立不久,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赵洪泉介绍,重庆研究院在渝北汽博中心租用了2层楼做临时办公室,他本人则在汽博附近租了一套房把一家5口安顿下来。

  “回到祖国,我想把学到的知识派上用场。”一切都得从零开始,没有科研设备、没有研究生助力,办公室也非常简陋,一张桌子、一台电脑,就是赵洪泉科研的“家当”。

  每天清晨,赵洪泉骑着自己购买的电动摩托车,从渝北到水土的办公室要1个小时左右。每天9点前赵洪泉都会准时来到办公室,开启一天新的研究工作,晚上10点后才下班。

  当年,汽博中心到水土镇的路面坑坑洼洼,周边的路灯等基础设施也没有完善,下雨天骑车极不好走,经常是裤腿一身泥、衣服一身水。

  加班,是科研人员的常态。“夜晚滨江路上看不见人,看不到车,山上一片漆黑。”赵洪泉对那段经历至今记忆犹新,他骑车经过滨江路,一边是山,一边是嘉陵江,公路两旁没有路灯,路上几乎没有行人,寒风吹来让人毛骨悚然。

  赵洪泉成了重庆科研院唯一一个骑摩托车上下班的人,这一骑就是5年多。

  尽管当时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但赵洪泉内心是充实的,在科研之余寻找快乐。累了,打开窗户,一眼望去,位于汽博中心对面的金渝轨道站映入眼帘。“金渝轨道站无论是从外形、色彩还是地势风貌来看,与当年在日本留学时常乘坐的大阪大学轨道站极其相似。新的地方,却让我没有陌生的感觉!”赵洪泉说。

  金渝轨道站成了他解愁化累的一种寄托,也成了他学术追求进步的一种精神动力。他说:“我喜欢上了这座城市的轨道站,也爱上了这座城市,更坚定了在科研上奋发有为的信心。”

  2013年9月,重庆研究院从汽博中心临时办公地搬到了北碚区水土开发区,办公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积累,赵洪泉在这段艰难的时期,在多家国际一流SCI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

  “2017年,二女儿要读小学,为了解决孩子的读书问题,我们一家不得不从渝北转移到北碚城区另行租房。”赵洪泉说,随着3个孩子年龄的增长,为了让孩子上学近一些、方便一些,至今他们一家在北碚搬家了4次。

  “投身科研事业,就得有牺牲奉献精神。妻子对我的无私支持,成就了我的事业。”赵洪泉说,妻子随他从日本一起回国来重庆,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没有找到工作。全家靠赵洪泉一人的工资维系生活,还要供养3个孩子上学,扶持在家乡生活的老人,他们的生活很节俭。

  “越是条件艰苦,越能在工作上努力、在信念上坚定。”赵洪泉坦言,这种奉献和艰苦的生活,对于一名执着于科研工作的专家来说,是值得的,内心是快乐的。  

  追逐量子光学前沿技术

  给中国芯插上翅膀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赵洪泉深厚的学术背景,乐于吃苦,敢于拼搏,对量子材料、信息、光量子探测等敏锐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赢得了领导的信任和同事的赞扬。

  2013年6月,在重庆研究院领导的支持下,赵洪泉组建了量子信息技术中心,成为重庆研究院3个基础型研究团队之一。“技术中心成立之初,可以说是百废待兴,首要的是搭建平台、吸纳研究人才、招收研究生。”赵洪泉说。由于中科院研究生指标有限,为此,他多方筹集整合资源,壮大了团队的科研力量。工作开展之初,团队科研经费短缺,但丝毫没有影响大家的工作热情。

  仅靠理论研究是不能满足科研创新的。赵洪泉说:“从事量子信息研究,主要是做理论探索、做解决方案,有一台高端的电脑就能满足。而做量子光学研究,要靠大量的实验来获取数据。”在中科院领导的关怀和重庆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获得了170多万元的启动资金,赵洪泉几乎把所有资金用于购买实验室必要设备,搭建了量子光学实验平台。

  量子光学实验平台的建立,让赵洪泉如鱼得水,完全由他本人设计和搭建了一套低温光子学实验平台,建设了二维材料生长、转移、测试平台。在量子光学领域:主攻基于量子相干调控技术的超荧光相干量子光源和高效单光子源的研制。在二维材料和器件领域:主要围绕晶圆级二维材料稀土掺杂 CVD制备技术、二维材料第一性原理计算和器件FDTD仿真和二维材料范德华异质结器件、阵列在光电探测、成像上的应用等进行研究。

  赵洪泉介绍,高端探测与成像芯片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逐步成为“人工智能之眼”。而今,他正带领团队主攻晶圆级、高性能量子膜材料、器件以及探测与成像芯片研发,为“中国芯”添砖加瓦。

  回国至今,赵洪泉先后主持国家和地方各类科研项目11项,获得国家专利5项,多次受到有关部门的表彰。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只有耐得住寂寞、守得了清贫,心无旁骛、潜心钻研,科研上才会收获创新和果实,内心里才会充实和快乐。”赵洪泉表示,要像山城的黄葛树一样顽强生长,为重庆科技创新发展长新枝、添绿叶。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