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赵燕君正在疏果。邓瑜欣 摄 |
近年来,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和农村创业前景向好发展。如今,回到乡村创业、就业已成为众多青年人的选择。
在潼南区宝龙镇,就有这样的一批“新农人”,以田野为青春的起跑线,从躬身学习到掌握农业生产要素成长为共同致富的“领头人”,正在谱写青年职业“新农人”的田园牧歌。
年轻农“小白”变身“小能手”
近日,随着气温的不断攀升,赵凯地里的麦子已成熟。清晨,天刚泛白,赵凯匆忙地扒了几口饭便来到地里,开始着手百余亩小麦的收割工作。
赵凯一年前还在广东某服装厂打工,不仅工作时间长,工作机械重复,且收入也没有预期高。
“回到家乡,发现这几年村里的发展真是越来越好了,不仅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而且家家户户都通了公路。”赵凯说,看到村里大多是老年人,劳动力不足导致土地撂荒,觉得十分可惜。于是,返乡创业的念头便在心中萌生。
清风吹拂,麦穗起舞。走在麦地里,赵凯一边骄傲地向笔者展示颗粒饱满的小麦,一边讲述创业故事。
2022年4月,赵凯决定回自己的家乡宝龙镇龙湾村当一名“新农人”,用自己的双手盘活撂荒地。
“虽然以前没有大规模种植的经验,但通过互联网学习到了不少种植技术。”赵凯说,现在网络特别发达,就像百科全书,遇到问题通过网络搜索,基本上都能解决。
据了解,为了种好地,赵凯从小麦的播种、施肥、除草、收割,一步步慢慢学起。从不懂农业,接连受到质疑的“小白”,到如今收获了家人和乡亲们信任的种植“小能手”。
一年的时间,成长了不少。站在田坎上,赵凯远眺四方,收割机在金黄的麦地里来回穿梭,丰收的喜悦让他的嘴角止不住地上扬。
赵凯说,今年这一季的小麦预计能带来12万元的收入,创业一年已基本上熟悉了农作物的生长情况,未来会把地种得越来越好。
种出百亩绿 致富新生活
宝龙镇杨柳村八洲农业共享农庄的300余亩橘园里,果树上已长满了不少小果子,种植柑橘的新农人创业者赵燕君正忙着对挂果期的“红美人”进行疏果作业。
“这段时间都在忙着疏果,柑橘挂果量过多,超过了树体能承受的范围,养分就无法均匀供应,果实不能充分膨大,要依据树势、叶片量按叶果比例进行疏果。”赵燕君说。
从小在杨柳村长大的赵燕君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潼南人,结婚后随丈夫去了湖北,家里种有8亩柑橘。赵燕君说,那时候一有空便去小果园里看看自己家的果树,一到成熟期,果子根本吃不完,很是幸福。
“后来我回家探亲,看到家乡有许多空闲地,回乡创业的念头便在心里萌发。”赵燕君说,正好自己有一定种植柑橘果树的经验,也想回到自己成长的地方,和丈夫商量后,赵燕君下定决心返乡创业。
2018年底,赵燕君回到杨柳村,满怀希望地种下了第一批柑橘苗,并全身心地投入到柑橘的管护上。施肥、打药、剪枝……赵燕君每件事都亲力亲为。
“果树不使用任何肥料和除草剂,也不使用增甜剂,坚持人工除草,用有机肥浇灌。”赵燕君说,由于种出来的果子皮薄肉甜,目前根本不愁销路,眼下需要做的,就是如何继续种好、养好果树。
“现在的八洲农业共享农庄每天都有20多位村民来上班,农忙时还会叫周围的村民一起来上班,一天就有50多个村民来上班,大家按天结算工资。”赵燕君介绍,创业5年,如今各项工作已走上正轨,今年预估产量将达到15万斤,销售额能突破百万元。
播下一粒种子,收获一份希望。近年来,潼南区宝龙镇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农村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新农人”返乡创业的机遇和空间越来越广阔,农村正在吸引不少青年人返乡发展。
据统计,截至目前,该镇已有近百位“新农人”回镇创业,这只是潼南区农业农村发展的一个缩影。从“新农人”到“兴农人”,不仅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也是中国梦的实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