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北碚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生态文明分中心。(北碚区科协供图) |
“社区是最贴近群众的基层单位,是科学普及的前沿阵地,我们始终注重发挥社区一线科普阵地作用,积极推动科普工作群众化、社会化、经常化,不断促进科普工作惠及全民,开创社区科普工作的新局面。”北碚区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北碚区社区科普大学以提高社区居民科学素质为目标,常态化举办健康讲座、食品安全、防震减灾知识等科学知识宣传活动,坚持向居民宣传科学思想、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精神、传授科学方法,努力让居民建立科学文明、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念,不断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多层次建设居民科普“后院”
加强科普设施建设是打造科普阵地的基础。“目前,科普大学标识38块、科普大学教室18间、科普书屋18个等多项设施已在各社区投入使用。”北碚区科协相关负责人介绍,区科协还会不定时为科普书屋增添新的图书资料来充实、丰富社区居民的知识量和知识储备,在社区取得了较好的科普效果。
加大科普人才选拔,培养专业科普队伍,进一步为社区科普大学锦上添花。目前,北碚区共有师资队伍登记在册109人;确定社区或村书记为教学点负责人,确定教学点工作人员18人,他们中既有科技工作者,也有科普爱好者,他们构成了社区科普的中坚力量。
积极开展科普活动,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让科普的阳光沐浴到更多群众。开展科普活动既提升了全民科学素质,又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北碚区科协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进社区、进校区、进园区,大力实施社区“科普益民”计划。各社区在“双科周”“全国科普日”“科技工作者日”等重要节点开展宣传活动,充分利用科普展板、科普挂图等载体开展科普活动,扩大科普的覆盖面。
截至目前,北碚区科协在各街镇共建有18个社区科普大学教学点,据统计,2021年以来各教学点组织开展科普讲座1000余场。在2022年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其登记的科普活动数量更是位居全市第二,有效提高了群众的科学素质。
多渠道教学助力居民“充电”
“自北碚区社区科普大学开展以来,打造了‘银铃多彩’大讲堂、‘飞阅成长’小课堂等多个科普品牌。”北碚区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对应的品牌,针对不同阶段的社会群体,让更多人加入到科普队列中来,营造出快乐和谐的社区环境。
“我们严格按照‘课程设置科学化,师资队伍专业化,学员服务精细化,教学管理精准化’四项要求,对接群众需求,在征求社(村)意见基础上结合工作实际,为18个社区科普大学教学点制订教学计划。”北碚区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已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浅谈医学知识”“低碳环保知识”等多堂讲座,旨在对社区居民进行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科学普及,营造良好的科学传播氛围。
在课程设置上,2023年北碚区社区科普大学将开设更加贴近老百姓实际需求的智能手机照相、中医保健、环境保护、应急科普、心理健康等课程,进一步拓宽社区居民的科学知识面,丰富社区居民文化生活,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做出应有的贡献。
多形式活动丰富居民生活
“有没有同学知道我国交通工具的发展历史呢?”“动力的作用是什么?”随着一系列问题的抛出,以“前进的动力”为主题的科普活动在北碚区社区科普大学西南大学南社区教学点成功开展。
活动现场,青少年们结合实际,提出各种各样动力的运用方法,并通过动手实践,使用生活中常见的木棍、皮筋、小叶片、电池等工具组装出了属于自己的动力小车。据了解,北碚区社区科普大学围绕“科技创新畅想未来”这个大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科普活动,“前进的动力”是其中的活动之一。
时代的发展拉长了老年人前进的步伐,也拉远了亲人之间的距离。去年10月,在重阳节来临之际,为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倡导广大群众普及科学知识,北碚区科协联合朝阳街道新房子社区开展“花开重阳,爱尚生活”为主题的花艺活动。
现场的一位阿姨说:“重阳节对我来说是一个特殊的节日,这是我第一次插花,第一次与这么多的人一起过重阳节,虽然短暂,但非常开心。”
金黄的向日葵、娇艳的玫瑰、粉色的康乃馨……一朵朵鲜花在社区老人们的巧手中摆放得错落有致。由花艺老师讲解插花的基本技巧,指导大家制作插花,随着老师的讲解,居民们开始根据学到的方法和步骤,加入自己对美的理解,制作自己的作品。一件件成品的出炉,让这场生动的插花活动在欢声笑语中结束。开展插花活动旨在为社区老人们提供更多的科学知识,让老人们在美好回忆中共度节日,同时做到弘扬传统文化,将生活中的美传播给每一位居民。
除此之外,为了营造节日的氛围,北碚区社区科普大学在传统节日、重要节点,结合传统文化教育,坚持开展“喜迎元宵、共享和谐”“棕叶飘香、温情端午”“迎春文艺汇演”等各种特色活动,让社区像家一样温暖。
接下来,北碚区社区科普大学将不断促进科普活动面向社区居民的常态化开展,并通过打造、升级北碚区社区科普大学,在社区中搭建起科普宣传平台,逐渐形成持续性的科普教育模式,有效提高社区居民的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