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在国内率先探索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研究院经济”模式,被新华社《经济分析报告》评价为“研究院经济”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海智工作站先后与多所海内外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对接氢燃料电池、高性能模拟集成电路、无创血栓等20余个海外项目,成功构建多学科、高质量、开放式的科技成果供应链。
■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海智工作站将人才与产业、项目、技术进行一体化捆绑、深度融合、加快孵化,实现引进一个人才、带动一批项目、升级一批产业的孵化项目引才作用,成果转化高端智库已会集国内外高校教授以及行业科技专家近1000名。
■通过多年的努力,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已孵化落地32家“硬科技”企业,培育了一批市级“专精特新”企业和重点培育企业。
“作为一家专业从事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研究院,始终靶向畅通科技成果孵化通道,通过筛选、引进、培育、合作等多渠道和多手段,持续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迈向‘市场化’。”2月21日,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重庆高新院)海智工作站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近年来,重庆高新院以重大原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核心,将商业成功作为检验科技创新工作的关键目标,畅通“专精特新”企业孵化培育的全流程管道,在国内率先探索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研究院经济”模式。曾被新华社《经济分析报告》评价为“研究院经济”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先后获评国家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重庆市制造业创新中心、重庆市新型研发机构等多项荣誉。
深化与海内外高校合作
“开展科研合作,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重要途径。”重庆高新院海智工作站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除了与国内科研所、高校、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外,还与海外科研机构、知名大学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为此,他们专门成立了重庆高新院海智工作站(以下简称高新海智站),由重庆高新院独立建设运营,主动为海外人才来渝创新创业和海外优质项目在渝孵化落地提供全面、专业、精准的支撑和服务,致力于海外优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实行成熟科技成果“孵化+推广+迭代”全生命周期培育。
近年来,高新海智站重点围绕智能装备系统、新兴特种材料、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淡马锡理工学院、南洋理工大学等海外高校建立合作,已累计对接氢燃料电池、高性能模拟集成电路、无创血栓等20余个海外项目。同时,积极联合美国普渡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等知名高校,打造国际先进的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创新及试验检测基地。
截至1月底,重庆高新院先后与国内外20多所高校、30多个实验室、50多家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成功构建多学科、高质量、开放式的科技成果供应链。
重视海智高端人才引进
人才是第一资源。“我们认真做好高端人才的引进工作,将人才与产业、项目、技术进行一体化捆绑、深度融合、加快孵化,实现引进一个人才、带动一批项目、升级一批产业的孵化项目引才作用。”高新海智站相关负责人说。
在高新海智站的牵线搭桥和努力下,重庆高新院先后引进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等学校的8名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
“在做好海智人才引进的同时,我们还加强海外科技交流和人才培育工作,建立起了重庆高新院成果转化高端智库。”高新海智站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重庆高新院成果转化高端智库已会集国内外高校教授以及行业科技专家近1000名。
重庆高新院与新加坡淡马锡理工学院建立了常态化科技交流机制,双方通过实地调研、线上视频会议等形式,累计组织开展学术研讨、项目合作、技术攻关等科技交流活动300余次。同时,重庆高新院与新加坡淡马锡理工学院联合创建人才培养基地,每年选派5名及以上技术人才赴工作站进行联合培养,共同推动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素质提升。
“通过与新加坡高校的深度合作,我们与新加坡淡马锡理工学院共同组成燃料电池技术国际合作研发团队,采取V模型进行分工与协作,共同推进燃料电池系统的产业化。”高新海智站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研发团队拥有国内团队23人、新加坡团队9人,由新加坡淡马锡理工学院高级顾问(原副校长)陈淑丽女士担任项目副总,新加坡淡马锡理工学院洁净能源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韩明教授担任技术带头人,为燃料电池公司研发生产、小试和中试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
在这一合作架构下,他们联合创建了重庆创新燃料电池技术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致力于轻型高功率密度氢燃料电池系统、高端波纹板、膜电极等关键零部件与材料的研发、产业化与国产化,并实现氢源产品开发。目前,该公司已成功研发出国际功重比最高的空冷燃料电池,在风冷电堆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拥有7项国际发明专利,并获美国、欧洲、中国以及新加坡专利授权,获批重庆市新型研发机构、重庆英才创新创业示范团队等荣誉。
推进项目与企业对接落地
有了优秀的科研成果,还得找到好的生产企业,让研究成果落地开花结果。
2021年9月9日,重庆高新院与重庆大学燃料电池催化剂项目团队签订合作协议,双方致力于在璧山联合开展铂基燃料电池催化剂的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品开发,做出更多更好的燃料电池催化剂产品,打造行业的“领头羊”企业。
2021年7月6日,在重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峰会上,重庆高新院作为重庆市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代表,与高端MEMS传感器项目、特种光纤传感器项目、智能传感器项目三个孵化项目成功签约。其中,高端MEMS传感器项目是重庆高新院与上海芃茁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及经营投资方共同合作,致力于在璧山打造集产品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和环境试验为一体的世界领先的高端传感器企业。目前,已经自主研发成功三款高端MEMS传感器产品。
加强海智合作,产学研效果明显。通过多年的努力,重庆高新院已孵化落地32家“硬科技”企业,培育了平创、鼎旺等一批市级“专精特新”企业和重点培育企业,累计实现收益超2亿元,取得订单超11亿元,预计实现产值超1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