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2年7月8日,重庆市江北区第五届公民科学素质大赛在重庆科技馆举行。 江北区科协供图 |
编者按:
全国科普示范区是极具价值的城市名片,代表着一个城区科学普及发展水平的国家级最高荣誉,每五年评选一次。2021—2023年以来,江北区、万州区、渝中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渝北区、巴南区、永川区、北碚区等9个区县,大力推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贯彻落实,先后获评全国科普示范区。即日起,本报开设《聚焦全国科普示范区》栏目,宣传我市9个全国科普示范区在加强科普阵地建设、深化科普服务能力,实现科普工作全领域行动、全地域覆盖、全媒体传播、全民参与共享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在全社会营造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如何做好新时期科学普及工作,确保两翼齐头并进?
2月20日,江北区科协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进入新时代,科学普及工作要坚持以党的二十精神为指导,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树立大科普理念,强化科普责任,立足市情区情,做好统筹协同工作,把科学普及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为建设现代化新重庆赋能。”
近年来,江北区科协高度重视科普工作,按照“政府引导、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工作方针,持续加大经费投入,优化科普资源供给和服务,运用多种手段,有效激活公民的参与热情,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和助推经济社会发展上取得明显成效。
2021年,江北区被中国科协命名为第一批全国科普示范区。几年的科普实践,不仅提升了全区公民科学素质,而且推动了创新发展和促进了高品质生活,为创建科普示范区探索了有益的经验。
建好科普阵地,夯实科普基础建设
科普阵地作为基础性建设,是开展科普工作的重要承载场所,在新时期如何建、怎样建?江北区科协在实践中给出了答案。
江北区口岸优势突出,科技企业众多、资源丰富。“用好这些资源,服务科普工作,是我们科协的重要责任。”江北区科协有关负责人表示。
为此,江北区科协解放思想,主动作为,在政府的推动和社会的参与下,形成了以重庆科技馆为龙头、企业科普基地为基础、社区主题馆为主体的“三级”科普阵地,内容涵盖安全、交通、环保、自然灾害、卫生健康等各类主题。
科协作为科普阵地建设的组织者,发挥优势,做好统筹,才能确保科普工作有序实施。他们从规划引领、政策支持、服务宣传等着手,鼓励和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兴办科普事业或参与科普活动。
在江北区科协的协调下,重庆登康口腔护理用品股份有限公司、重庆爱尔儿童眼科医院、重庆绿色星球科普乐园等单位纷纷响应,利用企业自身的科技优势、人才优势、场地优势,建立起了对外开放的科普基地。
重庆科技馆是国家级科普基地,位于江北区。“用好这一基地,我们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江北区科协与重庆科技馆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江北区科协有关负责人介绍,双方通过合力共建教学阵地、携手共促企业成果科普转化、用好移动科普资源等方式,实现了科普工作效能的双赢。
以活动为牵引,提升科普服务质效
“群众需要什么样的科学知识,我们就多方面满足他们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发挥科普工作的效益。”这是江北区科协在科普实践中得出的一条重要经验。
江北区科协以受众需求为导向,把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科学知识需求作为科普工作的指挥棒,而不是闭门造车、坐在办公室凭空想象科普内容。
江北区科协组织机关人员,经常深入基层一线听取群众意见,适时调整科普内容,不断创新科普形式,形成了部门、街镇、社区共同组织实施,社会有关单位共同参与的良好科普工作格局。
每年江北区科协都要联合区委政法委、区卫健委、区科技局、区机关事务局、区应急管理局等部门,邀请辖区企业科协、科普基地共同开展全国科普日、社区科普文化活动周、科技活动周、科普文化进万家等活动,年均开展科普活动100余场次,覆盖面达到全区常驻人口的80%以上。
此外,江北区科协还与区老科协、区工程师协会、区老卫协等科普优质单位加强合作,通过学会、协会扩大科技志愿服务队伍,调动科技工作者积极性,带领科技工作者投身“智惠行动”,积极开展“百姓互助”“你点我送”“卫生健康”“科普大篷车”“反邪教”等五大科技志愿服务活动,居民参与活动达10万人以上。
江北区老科协带领科技专家团队前往科技企业,针对企业科技需求把脉问诊,为企业搭建起了产学研合作平台。江北区老卫协组建江北区卫生健康科技志愿服务队,吸纳辖区10余家特色医院为成员单位,长期面向群众开展健康义诊活动,把健康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重庆爱尔眼科医院医护志愿者走进长安汽车全球研发中心,为200余名一线科技工作者带来“眼健康”科普公益体检服务。
科普内容有针对性,群众喜欢听。科普形式多样化,市民参与度高。而今,江北区的科普活动有声有色,深受广大市民欢迎。
强化信息传播,拓展科普辐射广度
网络时代,信息技术是科普传播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近年来,江北区科协大力实施科普信息化工程,建成了覆盖城乡社区、普惠共享的科普信息化传播体系,实现对目标人群的精准化推送服务,推动科技进村(社区)、入户、到人,打通了科普信息化“最后一公里”。
“加强与政府相关信息平台和广告企业的合作,借助政府和企业优势助力科普宣传。”这是江北区科协抓好科普工作的又一个经验。
为此,江北区科协与重庆世纪盈华视频签订合作协议,借助观音桥商圈等核心地段的人气聚集效应,在商圈租用了2块合计面积达480平方米的LED显示屏,每天累计播放30分钟的科普短片,宣传覆盖面达日均3万人次以上。
同时,江北区科协与江北区融媒体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整合江北电视台60分、江北手机台、江北新闻微信公众号、江北政府网“新闻中心”版块、江北报、江北手机报、江北报微信公众号、江北科普微信公众号等多个媒体平台,形成立体传播矩阵,快速、准确、生动地宣传应急科普内容。通过多渠道合作,精心打造了《科普视觉》《科普大篷车》专栏和《科普秀》直播等特色栏目。
此外,江北区科协还与九龙坡区健康宣教服务协会合作,利用“江北科普”微信公众号设置线上“微课堂”,每年推送45期课程内容,为广大市民提供科普“大餐”。
目前,江北区建成“科普文化重庆云”终端132个,科普宣传栏150个,注册科普信息员14191人,实现街镇、社区全覆盖。
办好科普大学,打造科普惠民工程
科普工作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创办科普大学是提升公民科学素质重要的方式。
为方便辖区居民更加系统深入、全面快捷地学习各类科学知识,2012年江北区社区科普大学建设正式启动,通过多年的不断提档升级,而今,社区科普大学已成为一项科普惠民工程。
社区科普大学的办学质量如何,关键在师资队伍建设。为此,江北区科协把配强师资力量作为重点来抓,先后3次在全区范围内实施招募工作,从区内卫生、党校、司法、街镇机关、党派、高校、学会、企业等各条战线吸纳社区科普志愿者讲师234名,各教学点自聘辖区内的行业专家、能人等120人作为社区科普志愿者讲师,在全区建立一支阵容强大的师资队伍。
在教学内容上,他们分类梳理不同阶段、不同领域、不同人群的多样化需求,长期提供“订单式”精准授课服务。重点围绕热点科学事件、重大科普节日、中国传统节日等进行策划,组织开展课内外科学教育活动。同时,把每个教学点录制的精品课程,规范收录进全市社区科普大学教学资源库,实现由点及面产生“辐射”效应。
在专业科普教学方面,江北区科协指导江北城街道办事处、大石坝街道办事处与区营养师学会、江北新航社会工作服务等学(协)会、社会服务机构签订服务协议,邀请专家教授前往社区科普大学进行授课。
近年来,江北区社区科普大学授课2246次,累计受教育人数达20万人次以上,新增教学点6个,在册学员人数4440人,实现了订单式教学、精品课程推送、线上线下联动,实现了市民从“被科普”到“追科普”的有效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