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重庆日报记者 栗园园)2月12日,重庆日报记者从市农科院获悉,该院与中国农科院共同承担的低损水稻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项目已正式启动。这是重庆市政府与中国农科院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中的14个科研项目之一。
“我们希望通过项目实施,用5年时间选育出优秀的低损水稻品种,将水稻机收损失率降低一半,加工碎米率比部标一级标准降低一半。”市农科院水稻所研究员李贤勇说。
李贤勇介绍,目前籼稻品种都容易落粒,不管是人工收割还是机收都会因碰撞导致谷粒掉落。其中机收损失率略高,平均在10%左右,也就是说一亩地要损失谷子50公斤左右。
“加工方面就是碎米率较高。”李贤勇说。
根据多年科研实践,在收割、加工、储藏方面,市农科院均已有相关低损品种,但尚未选育出集3方面优良性状于一身的聚合型低损品种。
此次与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合作,就是要解决这一问题,最终培育出机收损失率5%左右、加工碎米率在7%以下、不易陈化变质的“全能”低损品种。
“目前我们手上有近8.5万份水稻种质资源,且在水稻基因研究方面有较好基础。”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韩龙植说,此次项目实施中,中国农科院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研究优势,助力重庆市农科院低损水稻品种选育以及后期应用、推广,用低损品种助力粮食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