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项发表于《科学》杂志的研究颠覆了以往人们对饮水的认知。在该研究中,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药所能量代谢与生殖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深圳理工大学(筹)药学院讲席教授约翰·罗杰·斯彼克曼团队联合近100个国际团队,基于稳定同位素法,对26个国家共计5604名受试者进行了研究,样本年龄覆盖8天大的婴儿到96岁的老人,推导出全球首个用于预测人体每天需水量的公式,首次揭示了人类全生命周期的需水量规律。
“了解影响水周转率的因素以及各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是我们在预测未来水需求方面向前迈出的一大步。这项工作建立在来自世界各地科学家的贡献基础上,显示了国际科学合作在回答重大科学问题方面的重要性。”斯彼克曼表示。
人体每天的水周转量即水的总交换量,包括了我们摄入的水分和流失的水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需水量。
斯彼克曼团队联合国际团队,基于国际“双标水”数据库,运用氘稀释技术测量了受试者的水周转率,发现20~35岁男性每天的水周转量为4.2升,30~60岁女性每天的水周转量为3.3升,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到了90多岁,都下降到2.5升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水周转量并不等于饮用水的需水量。例如,一名20多岁的男性每天水周转量为4.2升,但并不需要饮用4.2升水,因为人体代谢和体表水交换可提供其中的15%,其余85%的需水量来自食物和饮水,食物和饮水各半,因此该年龄段男性每日平均饮水量为1.5~1.8升。
相比之下,女性饮水量较小,因为女性的非脂肪成分低于男性,例如一位20多岁的女性,每日的饮水量可能为1.3~1.4升。
经研究发现,水周转率的个体差异较大。例如仅在成年人中,有些人每天的水周转率仅为身体水分的5%,而另一些人的水周转率则高达20%。不同年龄段、性别、国家的人的需水量是不同的。
研究人员表示,在过去的研究中,对于人类需水量的研究大多依赖于主观问卷调查和实验室里的生理学研究,样本量少且评估方法不精准。
而该研究团队用氘稀释技术客观精确地测量了受试者的水周转率,研究了整个人类生命过程中,体重、年龄、身体成分、总能量消耗、身体活动水平等因素,以及气候、纬度、海拔、温度和湿度等条件对水周转率的影响。
分析发现,生活在炎热潮湿的环境和高海拔地区的人群,以及运动员、孕妇、哺乳期妇女和高体力运动水平人群中,水的周转率更高。此外,在发展中国家和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中,也观察到较高的水周转率;日常体育活动也会增加水周转率。
此外,该研究提到,水周转率被证明与很多生理健康指标相关,例如身体活动水平、体脂率等,并首次提出了水周转率可以作为反映人类代谢健康的新生物标志物的理念,这为肥胖、糖尿病等各种代谢慢性疾病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基于上述因素对水周转率的影响,科研人员开发了全球首个用于预测人体水周转率的方程式。“该方程式可以运用在世界各地的国家与地区,只需要了解一个人的基本生理指标和其所在生活环境的平均温度和湿度,就能预测一个人的需水量。”研究人员介绍。
随着世界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气候变暖,该研究提供了大数据集指导下用以预测人类需水量的方程式,为未来饮用水和富水食品的管理方案的制定与改进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水是生命所必需的,水周转率与需水量密切相关,该研究迈出了建立个性化预测水周转率算法的第一步。”斯彼克曼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