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何仕明)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中国科协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的通知》,近年来,渝中区科协充分发挥科普资源和科技专家、志愿者在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工作中的独特作用,不断促进青少年科学素质和创新意识提升。
坚持共享理念,健全协同工作机制。积极与区教委、团区委等部门开展工作对接,加强对区青辅协、11个街道科协和辖区中小学校的指导,形成工作协同推进机制。渝中区成功申报为中国科协“科创筑梦”助力双减试点城市、5所中小学为试点单位。投入青少年科普项目经费20余万元,支持开展各类青少年科技大赛、科普讲座、科技体验活动。
运用青少年科技场馆资源,把青少年“请进来”参与科普。渝中区科协指导各街道科协利用34个社区科普活动室,组织社区青少年常态化开展趣味科普、科技手工等活动。利用区青少年科学活动中心、区青少年交通安全教育基地和区中小学劳技基地等场馆,加强“馆校合作”,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全区40余所中小学同学参与其中。在区青少年科技特色学校,邀请院士、专家深入校园,为青少年普及前沿科技知识,倡导科学家精神。在10余所中小学开展“院士专家校园行”活动,受众3000余人。
依托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引导青少年“走出去”体验科普。充分利用辖区39个各级各类科普基地,深化体验式科普教育。加强与教育部门联系配合,组织中小学生在寒暑假、假日周末等课余时间,到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市少年宫、黄沙溪“无废城市”宣传基地等各类科普教育基地,实地开展“垃圾分类”“防灾减灾”等不同主题的体验式科普教育实践、研学活动,让孩子们动手参与实践,寓教于乐,体验科技文化和动手实践的趣味,提高科普活动互动性、趣味性。
搭建平台,广泛开展青少年科普活动。制定《渝中区2021年—2025年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组织发动相关部门开展了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联合相关部门开展了第五届渝中区科普讲解大赛;依托区青辅协组织举办了第37届渝中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第八届渝中区中小学生纸雕创新设计大赛、第十七届渝中区中小学生陶艺捏塑创意制作大赛、区青少年科技模型大赛、青少年机器人竞赛等活动10余项,近1万人次参与比赛。组织参加第37届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各级奖项44个。
推动科技开放合作,开阔青少年视野。利用参与承办第六届“一带一路”青少年创客营与教师研讨活动契机,联合区教委、区外办、区文旅委等部门,组织巴蜀中学等中小学师生,线上线下与中外专家、师生多形式开展科技交流活动,将科学、人文、艺术有机融合,既展现重庆特色,又体现科技元素。通过国际科技开放合作,扩大了青少年科技人文交流渠道,使孩子们在活动中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经验,有效提升了科学素质。
通过多措并举落实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渝中区科协充分发挥科普在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倡导创新思维、提升综合素质等方面的独特作用,促进了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