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界,植物往往更加低调,它们窝在某个角落里独自发育,不会主动和人交集,所以很少有濒危植物能像一些濒危动物那样引人注目。不过,在世界范围内确实有许多植物非常珍稀,其中在中国就有一种,它被称为“地球独子”,因为曾经全世界只剩下一株。这个植物就是普陀鹅耳枥,其野生母树是中国乃至世界最珍稀的植物之一,为了拯救它,许多机构都竭尽全力。
普陀鹅耳枥的发现
和许多植物一样,普陀鹅耳枥一直生长在舟山普陀山,但是很少引起别人的注意。
1930年前后,中国植物学家钟观光先生在一次考察浙江沿海的植物时发现了它,当时引起钟观光的注意的是普陀鹅耳枥的花朵,普陀鹅耳枥是雌雄异花同株,但是雌雄花朵有明显的差异,雌花为浅红色,雄花为淡黄色,非常特别。
直到1932年,另一位植物学家郑万钧教授对它进行鉴定,并第一次确定它是属于桦木科鹅耳枥属的一个物种,由于只在普陀山被发现,因此得名普陀鹅耳枥。
其实,普陀鹅耳枥刚被发现的时候,普陀山上是有很多这种植物的,但是当时人们对新物种的态度并没有像现在珍惜,由于人为对生态的破坏,以及这个物种本身的一些问题,最终在短短几十年内,它就只剩下了一株。
为了拯救这个物种,中国的科学家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因为这个物种本身就是“灭绝体质”。
“灭绝体质”的普陀鹅耳枥
作为一个物种,其实普陀鹅耳枥是非常容易灭绝的,用现在比较常用的话来说就是它们有点进入了进化的死胡同无法自拔,也正因为如此它一不小心就只剩下了一株。
首先是它们的花。普陀鹅耳枥在每年的4月中上旬开始开花,但是开始开出来的都是雄花,到了4月中下旬雌花才会开放,雌雄真正能够相遇的天数平均只有9天,而4月份的舟山天气并不好,9天的窗口期很容易被糟糕的天气打破,无法完成授粉。
更奇葩的是,它们的雌花一般是开放在最高的地方,而雄花则开在较低的地方,这导致很难通过风完成授粉,同时由于生态破坏授粉昆虫的减少,它们自然完成授粉变得非常困难。
据统计,在人工辅助下,普陀鹅耳枥的种子出苗率只能达到2.5%左右,因为大部分种子都是没有授粉的。其次是它们的种子。普陀鹅耳枥的种子有典型的岛屿植物种子的特征,就是外壳厚且坚硬,比如我们熟悉的椰子,就是这种情况。
这种特征主要用于应对多灾多难的海岛气候,种子不包裹好一点的话,很难存活,同时这样的种子也更容易在海水中完成传播,不易腐烂。
授粉难,发芽也难,它们繁殖能力低得难以想象,仅存的那一棵普陀鹅耳枥的周围从来没有发现过它的后代。所以,在人为对环境稍有破坏之后,它们就急速走向了灭绝边缘。
如何拯救“地球独子”
1987年,普陀鹅耳枥被国际物种保护委员会(SSC)列为全球最濒危的12种植物之一,拯救这个物种警钟从那时开始拉响。
研究人员花费数十年研究它的人工授粉、繁殖技术等。对于普陀鹅耳枥而言,它的繁殖方式其实有两种——播种和扦插,所以在研究人员的不懈努力下,普陀鹅耳枥的数量也很快开始增长,在2015年的时候就达到4万株左右,但却依然很脆弱。
所以,接下来研究人员还要筛选出它的变异个体,这个工作非常艰难,必须对每一棵的遗传信息进行排查。截至2018年底,研究人员把它送到了全国不同地区的13个单位进行异地保存和培养,目前的结果是,山西霍州一带可室外栽培,郑州可开花结果,以及上海的普陀鹅耳枥今年成功结实。
当然,只在地球上能栽培是不够的,2011年天宫一号发射的时候,它和另外3种极度濒危植物的种子被一起送上了太空。
其实把一些植物种子送上太空的目的就是希望获得它们优质的变异个体。不过,对于像普陀鹅耳枥这些极度濒危物种而言,更多的是想丰富它们的遗传多样性。(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