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品堆淘出的“牛科学”时光不老 开垦希望
第06版:聚焦2022年重庆市“最美科技志愿者”
上一版 下一版  
废品堆淘出的“牛科学”
时光不老 开垦希望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12 月 2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任绍光:
时光不老 开垦希望

本报记者 王寅寅

  任绍光在江北区五宝镇进行考察。  受访者供图

  人物名片>>>

  任绍光,原重庆大学农业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2010年起任重庆高教老协社会服务专委会主任。他带领专家团队,长期致力扶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荣获“2018年中国老科协奖”、两次荣获重庆市老科协“老科技工作者奖”。

  “这片果园20年前还是一片光秃秃的山坡,经过我们的治理,现在这里种的都是特种用途林和经济林,一方面能防止水土流失,另一方面也能带来较高的经济价值。”行走在九龙坡区华岩镇中梁村四社卢尺坪果园,任绍光笑着介绍道。

  近年来,任绍光团队先后深入贵州桐梓县九坝镇,重庆市九龙坡区华岩镇中梁村、云峰村,重庆云阳县千峰村,万州区龙沙镇,渝北区茨竹镇三江村、梨园村,四川邻水县黄草坪林场等地考察调研,对当地生态农业、特色产业、生态环境修复等方面提出建议和规划,使不少地区成为乡村振兴、绿色生态典型。

  鲜少有人知道,任绍光已年过八旬。精力充沛、和蔼可亲,是这位老专家留给人的第一印象。

  任绍光自1986年任重庆大学农业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从此奔波在田间地头,精力都奉献给了这片他热爱的土地。1999年退休后,他放不下心中所爱,继续发挥专业优势,致力于宣传“三农”、服务“三农”,主持参与10多个重大涉农科研课题,为振兴乡村经济,打造生态农业作出贡献。

  提起中梁山煤矿,作为曾经养活一方人的能源产业,是一代人的记忆。然而时光流逝,过度开发带来的生态破坏随之而来。1999年,任绍光开始自筹经费,在中梁山开展煤矿严遭破坏的矿山表土再生复垦研究。

  “要治理,就要真正地走进土地,因此我们承包了中梁村四社卢尺坪果园,用来获得更多翔实精准的资料和数据。”任绍光说道。

  20年的时光里,任绍光带领团队的老科技工作者们扎根在此,白天深入田间地头考察记录,夜间分析数据查阅资料,和同事们一遍一遍地探讨研究,并积极与当地政府和群众沟通交流,形成的治理方案改了又改,试了又试,先后采取了土地整治、淤积清理、改换品种、农机具购置等多种水土保护措施,终于将这里变成宝贵的土地资源,成功在上面栽植了枇杷、李子、枣子、梨、柿子、杏、花椒、红油椿、香樟、桂花等3000多株花果林木,让原本光秃秃的矿区废弃地变成了瓜果飘香、可供游客采摘的果园。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任绍光团队在中梁村四社卢尺坪果园的复垦经验已成重庆市石漠化荒漠化生态修复治理好典型,并为重庆中梁山14000多亩遭破坏矿山表土和重庆200多万亩矿山石漠化地生态修复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示范。

  近年来,任绍光依旧心系农业,先后牵头与重庆酉阳县内口村、何家岩村,秀山县楠木村,北碚区西山坪村等签订了乡村振兴结对帮扶协议。“看到土地上因过度开发留下的千疮百孔,我开始反思,为了子孙后代,必须把破坏掉的生态环境恢复到原样,还自然一片生机盎然。”

  在几十年的科研道路上,任绍光始终把传播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作为己任,走到那里传播到那里,因时因地因人开展科普工作。他向农民普及特色农业种植知识,他向群众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的重大意义,他向山区孩子畅谈读书改变命运的故事,他向老年人传授健康理念……

  时光不老,科普常青。任绍光表示,自己虽然年过八十,但从事科研没有时限,传播科普知识没有尽头,他将继续不遗余力地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人民。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