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笔者从黔江区水利局获悉,自“水系连通 水美乡村”治水项目(以下简称“项目”)启动以来,该局坚持“水利+”思路,即以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为核心,坚持水利+民俗风情、水利+历史文化、水利+民间传说“多点出彩”的思路,打造百年优质治水工程并为武陵山区、全国山区地带实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项目提供“黔江经验”。
水利+民俗风情
让乡村“靓”起来
在水利+民俗风情方面,重点挖掘土家婚俗及相关内容。近3公里的亲水步道上,以“吃耳朵、踩户籍、送搭花礼、送放话礼、取同意、过礼、接媳妇”为主线,将土家族传统的婚俗流程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全面展示。同时,还将建设“土家摆手阁”、毕兹卡喜桥及土家文化主题广场,以西兰卡普、土家生产生活工具及场景雕塑、土家民俗文化文图注解等方式为主,对土家民俗文化进行立体挖掘并充分结合“情人谷”既有的知晓度,为项目区域乡村旅游打造最为独特的“引爆点”。
“独具特色的土家民俗风情,将成为项目区域最具特色的一笔。这样可以让游客在享受臻美的山川水景之外,还能全方位体验土家民俗风情的魅力。”黔江区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以西兰卡普为例,其一针一线串出的是时代的缩影,一勾一拉尽显的则是文化底蕴。
水利+历史文化
让乡村“红”起来
如何传承“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黔江精神,打造“臣心如水”的廉政教育基地、建设“饮水思源谢党恩”的红色教育基地以及研学教育基地等,从而带动项目区域的党建游、团建游、研学游、亲子游、主题游等,同样在这次项目的重点考虑之列。
值得一提的是,黔江的“盐客调”还被列入非遗名录并被作为重要的非遗文化进行传承。据《黔江县志》记载,黔江的采炼丹砂产业一直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
这些历史文化,都将在项目区得以较为全面地呈现。
水利+民间传说
让乡村“活”起来
黔江区“水系连通 水美乡村”治水项目涉及辖区内金溪镇、城南街道、城西街道、城东街道等4个镇街7个村(社区)。其中,袁溪河流域的平溪沟段,有鲁班沟、仙人碑、石豹子等民间传说。这些民间传说蕴藏着50万土家苗寨儿女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特质,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百折不挠的生命力和独特的民间文化属性。
黔江区水利局负责人表示,黔江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治水项目的“水利+”思路,将持续完善和优化全区水利工程建设,统筹推进全区水生态环境治理,夯实乡村振兴水利基础,实现水美乡村、水富乡村的根本目的,添彩水利助推农业增效、水利助推农村增美、水利助推农民增收的乡村振兴之路,为全面构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黔江山居图”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