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养老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智慧养老模式大势所趋。智慧养老是以智能产品和信息系统平台为载体,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等技术,随时随地、全方位监控老年人身体状态与环境等信息,这一系统中,连接一切的传感器是关键,这为集成电路传感器带来机遇。
我国智慧养老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2020年国家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当前我国总人口数超过14.1亿,平均寿命已经接近78岁,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
当前我国智慧养老仍以居家养老为主导,这带动了包括相关监测、检测、数据处理、5G、互联网、物联网等所需的各类集成电路芯片、MCU微控单元模块、传感器的快速发展。
从传感器应用端看,包括人体定位、人体姿态(跌倒)报警,人机交互、老人异常行为监控,老人血糖、血压、心电等生命体征测试与监控等;从传感器的技术分类看,可以囊括全部可穿戴设备与便携监控检测设备用传感器,传感器种类覆盖力、热、声、光、磁、气体、RFID、生物等多种传感器;从传感器使用端看,覆盖了健康管理、监控监测监护用相关设备、自助式健康检验检测设备、便携式健康检测保障设备、家庭机器人、家庭环境监测检测等。
数据统计显示,跌倒是我国65岁以上老人因伤死亡首因,同时也是老年人脑中风、脑出血的主要诱发原因。可穿戴式人体姿态(跌倒)报警器,集成加速度(惯性)、压力、温度等多种传感器,通信网络系统通过感受人体姿态的突发变化,瞬时将佩戴者的跌倒信息、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信息实时通过5G网络、互联网、物联网发送到相关监视人或管理部门,在老人出现问题时迅速报警,实现及早施救。
传感器将更加注重用户体验
当前的集成电路发展通过先进封装集成技术,实现了小体积、高密度、低成本,突破了摩尔定律的限制,使得“后摩尔定律”得以继续。而传感器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三大支柱之一,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国家实力的体现和工业的基石,更是改造和拉动传统产业迈向数字时代的强大引擎,是当前实现智慧养老的根本保障。
以往的传感器是对感受到的外界信号进行电信号转换的元件、器件或执行器、变送器,但未来的传感器将不再是简单的信号转换元件、部件或器件,而应该是一个能够互联、实现自主控制和智能化的新型智能化微系统。这个微系统或可以称之为传感器网络,而每个微系统或每个传感器网络都可以独立作为节点开展工作。
未来智慧养老对集成电路、传感器的需求一定有以下几个特点:小型化、集成化、智能化、标准化。
目前小型传感器的需求越来越大,这种小型传感器可以工作在极端恶劣或复杂的环境下,并且只需要很少的保养和维护,对周围的环境影响也很小,满足可穿戴环境条件要求或可以放置在人体的器官中收集相关生理参数却不影响人的正常生活。
当前的传感器已经能够同时测量多种数据并将数据以多参数形式输出。如压力传感器与温度、加速度(惯性)与压力、温度相结合等。越来越多的传感器集成形成的测量和控制传感系统已经在过程控制和工厂自动化中提高了操作速度和工作效率。
在传感器中添加微处理器,使得传感器具有自动补偿、通信、自诊断、逻辑判断等功能。传感器的使用也将逐渐脱离原有行业领域的束缚,在多个行业领域广泛使用。随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改善需要,各类传感器正从工业领域快速进入到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智慧养老等民生行业,并迅速扩展。
未来,智慧养老传感器将更加注重消费者的使用体验,更注重实现针对场景的感知,成为实现并提高老年人群体生命和生活质量的新兴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