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水生生物守护者大医精诚 科技健民
第06版:聚焦2022年重庆市“最美科技志愿者”
上一版 下一版  
长江水生生物守护者
大医精诚 科技健民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12 月 15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姚维志:
长江水生生物守护者

本报记者 孙雨千

  姚维志(左)开展渔业资源调查。  受访者供图

  人物名片>>>

  姚维志,博士,教授,西南大学渔业资源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重庆市政协委员,重庆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

  为保护已经严重衰退的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让长江休养生息,从2020年1月1日起,我国对长江重点水域实行为期10年的禁捕。如今,长江鱼类资源总量明显增长,长江水生生物生存状况总体向好。

  看到长江鱼类资源恢复,水生生物多样性的增加,西南大学水产学院教授、渔业资源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姚维志感到非常欣慰,因为这些凝聚着他的心血和汗水。

  1988年,姚维志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生物学硕士毕业后,被分配到西南农业大学担任水产系助教。原本主要从事水产养殖研究的姚维志,在机缘巧合下,介入了长江渔业资源的调查。

  “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工作,是改善水生态系统的关键,对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姚维志说。从那时起,他便开启了对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工作的研究,这一干就是20多年。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当年,原农业部在长江流域实施为期三个月的春季禁渔期,究竟效果如何?需要长期跟踪调研。”姚维志坦言。

  为此,他主持开展了“长江禁渔期调整优化可行论证”,指出三个月春季禁渔期的不足之处,并向原农业部提出了优化建议方案,很快便得到了采纳应用。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姚维志并没有放松对禁渔效果的监测,随后发现延长到四个月的春季禁渔期,对渔业资源的保护效果仍然不够理想,因为渔民的补偿性捕捞现象普遍存在。

  姚维志与团队同事一道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通过对长江重要支流赤水河各方面因素的充分调查,完成了“赤水河流域全面禁渔可行性论证报告”,被农业农村部采纳,从2017年开始在赤水河进行全面禁渔的试点工作,也为长江“十年禁渔”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禁渔容易,一道行政命令下达就行了。但要真正说服渔民、说服群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姚维志说,最关键的是要向群众宣传国家政策,讲清楚保护长江生态环境的重大意义,为什么要实施禁渔?禁渔能给长江带来哪些好处?这就是科学普及要做的工作。

  为此,几十年来,姚维志一边做好长江水生生物的调研工作,一边坚持科学普及工作,让两者同步进行,相得益彰。

  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长江鲟长啥样?它们为什么要把家安在长江?2019年11月16日,重庆科技馆学术报告厅里坐满了来自市内各学校的数百名中小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姚维志与中小学生们一起探寻了“长江精灵——长江鲟”之谜。

  2021年10月16日至17日,“千羽千鲟”2021年劲草生物多样性嘉年华活动(重庆站)在光环购物公园举行。在这场活动中,姚维志向现场观众详细介绍了长江精灵——长江鲟,并将他多年来参与保护的成果呈现在观众面前。

  类似这样的科普专题报告、讲座,对于身兼数职的姚维志,即使科研工作再忙,司法鉴定工作再烦琐,他也要尽力积极参与。

  近年来,姚维志先后在长江禁渔与渔文化论坛、重庆科技馆科技人文大讲坛、重庆自然博物馆、劲草生物多样性嘉年华等场所,面向社会公众作专题报告或科普讲座数十场,涉及长江流域鱼文化历史、长江鱼类知识、长江鲟保护等内容。

  水清岸秀,江美鱼丰。如今,姚维志仍然奋斗在守护长江珍稀鱼类的繁衍生息之路上。他表示,期望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守护长江生态环境,加入传递科学保护水生生物科普行列。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