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国浙江和海南两地发现了一种名为“白盖鸡油菌”的新物种,这一发现已发表于国际期刊《微生物前沿》。这一消息经媒体报道后引发网友热议,不少网友留言询问:“能吃吗?好吃吗?”专家表示,白盖鸡油菌是鸡油菌属的一种,目前业内对这种新物种的了解还比较有限,建议不要采食,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能吃吗?好吃吗?”虽然只是个别网友的留言,却体现出社会公众,尤其是非生物研究专业人群,对菌类新物种的关切重点,确实如同吃货的直觉那么简单,就是“能不能吃”或“好不好吃”。在一般人眼里看来,但凡名称上有个“菌”字,无非就是两种,一种是人能吃的,另一种是人不能吃的。至于好不好吃,显然得需要吃过之后才有发言权;何况,这个“好不好吃”还得因人而异。如果能吃,吃了对人体有什么好处,那就是专家们的研究范围了。
面对表面长相光滑,边缘具有诱人波浪状,色彩上呈黄白色至浅奶油色,且菌肉坚实、气味不明显的新物种“白盖鸡油菌”,如今需要慎重考虑的,显然不是困扰传统吃货的“怎么吃”或“好不好吃”,而是要秉持相当的科学精神,非常清晰和明确地得出“至少暂时决不能吃”。一方面,“白盖鸡油菌”究竟包含了哪些成分,这些成分是否适合人体,以及食用后对人体健康有无影响,很多问题都还无从得解。如果贸然进食,不排除是在“以身试毒”,后果不堪设想。另一方面,现在物质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不管是解决温饱、还是满足美味需求,谁都不差“白盖鸡油菌”这口吃的。加上各大科研单位对食用菌新物种的辨识、分解等,有着相当的深入研究能力,稍安勿躁等等研究结果,也不是多大的难事。
“听专家的话,暂时不吃”,说起来并不费力,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有不少人在光顾着吃的时候,搞忘记了基本的科学原则。比如,科学研究过量饮酒有害健康、吸烟对身体不好,但是总有那么些人对此不以为意,有的人甚至侥幸认为病痛会绕着自己走。再比如,早有科研成果表明,有的食物不宜长期进行冷冻等方式储藏,有的食品的传统烹炸方式既损失营养、又损害人体健康,但是就有不少人将这些专业提醒当成“耳边风”。就拿早已不是新鲜事物的食用菌来说,在云南、广西等盛产野生菌的地方,科研机构、当地政府每年投入大量人财物进行科普,提醒人们哪些菌能吃、哪些菌有毒不能吃,然而总还是有置若罔闻的“不信邪”者,采食野生菌不当导致不良后果。
对“白盖鸡油菌”等新物种心生“吃还是不吃”的时候,无疑应当将尊重事实、尊重科学,作为排在首位的头等大事“新吃法”。野生菌新物种的出现,表示我国生态环境水平不断向好,但是多好的生态环境,都由不得野蛮地胡吃海喝,更不允许背离食品安全原则地乱吃乱喝。对“白盖鸡油菌”不能再让人任性地“先吃为敬”,而是要仔细琢磨进行研究为先。跟着专业人士有序参加科普,摸透新物种生长习性的来龙去脉,搞懂新物种各种成分的门门道道,力所能及为良好生态聚力作贡献,这才是不愁吃、不愁穿的我们,面对新物种该有的“新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