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退休人员用手机完成养老待遇资格认证。(市人力社保局供图) |
“在我毫无察觉的情况下,人社部门通过大数据就给我完成了养老保险待遇资格认证,真的是太方便了!”近日,家住南岸区长生桥镇的退休居民刘兴纯说,她要为这种“无感认证方式”点赞!
原来,今年8月,刘阿姨准备到社区完成今年的资格认证时,遇到了社区实施疫情管控。前不久,刘阿姨才突然想起自己还未进行资格认证。
“正好这时,我接到南岸区社保中心短信通知,今年已通过大数据比对自动完成了认证,我也不用特意跑一趟了!”刘阿姨高兴地说。
据统计,今年1—9月,全市有280万退休人员实现大数据认证和互联网认证,占全市认证人数的45%。
大数据比对
让群众不跑腿少跑腿
刘阿姨口中的“无感认证”其实是人社部门利用现代大数据技术,推广的“静默+互联网”认证。
“通俗说,就是通过‘大数据认证’对领取养老金的人员进行全方位行为轨迹分析,动态判断其生存状态,默默地就实现了生存认证。”市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同时,人社部门还主动引导退休人员通过手机App进行生物特征识别,让广大群众不跑腿、少跑腿。
对此,该负责人举例说,比如退休人员接种了新冠肺炎疫苗,通过与区卫健委共享疫苗的接种数据,核实领取养老保险待遇人员信息,数据后台就自动完成了对该人员的养老保险待遇认证。
“我们在市级信息比对的同时,还指导各区县结合当地实际,同步开展本地跨部门大数据比对。”该负责人说,通过全市统一的资格认证系统,实现市、区县级两个层级数据的相互补充和比对,确保大数据认证广覆盖、免打扰。
据了解,南岸区社保中心通过与区卫健委的数据共享比对,为全市35万退休人员完成大数据“静默认证”,其中,南岸区退休人员全区“静默认证”比例超过80%。
渝中区社保中心与区医保中心合作,建立了长期护理保险数据共享机制,通过长护险上门评估为1450名退休人员实现自动认证;同时,通过与区卫健委共享新冠疫苗接种数据,为6.1万人实现“静默认证”。
璧山区社保中心今年7月开始与区交通局合作,3个月以来通过共享公交老年人办卡及年审数据,为璧山区退休人员完成大数据比对“静默认证”3.3万人。
眨眨眼、张张嘴
半分钟完成资格认证
“看镜头,眨眨眼睛,转一转头……”家住江北区大庆村的罗婆婆对着手机摄像头进行人脸识别,半分钟不到就完成了资格认证。
“以前每年进行养老待遇资格,环节多、时间长,很是不便。”罗婆婆说,“现在,老伴用手机帮我在家进行线上认证,好省心哦!”
据了解,为优化“互联网+资格认证系统”,人社部门加强养老认证App适老化改造,发布“老人版”,字体、按钮放大,功能更简洁方便。针对部分高龄老人操作智能手机比较困难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开发领取养老待遇资格认证“长辈服务专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可由家人在“重庆人社”App进入“长辈服务专区”绑定亲情号辅助认证,根据页面提示完善相关信息,老人动动手指、眨眨眼睛、张张嘴巴即可便捷完成认证。
上述负责人特别提醒,老年朋友们疫情期间少聚集,建议退休人员“先查”再“认证”。具体来讲,“先查”就是用手机登录“重庆人社”App,点击“待遇资格认证查询”或访问重庆市人力社保局官网,点击“我要办”板块中“养老、工伤待遇资格认证”的“认证查询”即可足不出户查询自己的认证情况。如果即将到期再“认证”,请优先选择“重庆人社”App的“养老待遇资格认证”功能。
“寓认证于无形”
畅通跨部门数据共享渠道
实现“寓认证于无形”,畅通“跨部门数据共享渠道”是关键!
上述负责人透露,通过推行“多维度”的大数据共享,已经实现与人社部协同平台直连。目前,有92.5万人通过人社部提供的飞机、高铁出行数据和部级App认证数据实现“免打扰认证”。
同时,完善市级人社信息资源共享,在我市范围内,凡是通过本人现场办理社保卡或在网上申办社保卡并缴费人员均视作完成资格认证,惠及退休人员106.7万人。
此外,还通过共享工商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等合作银行社保卡金融账户激活信息,有10.2万人实现了账户激活和资格认证同步办理。
该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人社部门将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持续优化包括养老待遇资格认证等涉及老年人高频使用的政务服务事项适老化改造,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为待遇领取人员提供更人性化、便捷化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