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区鼎山街道仙池社区位于江津主城东南面,幅员面积3.5平方公里,所辖8个居民组,共有耕地3200亩,花椒作为其特色产业,2018年以来种植面积稳定在2000亩以上,占全村种植面积的80%。
此前,按照市科协“村会合作”项目要求,市农学会与江津区鼎山街道仙池社区积极开展青花椒提质增效标准化和乡村庭院绿化“两个示范”,实现了仙池社区青花椒产业发展水平和村民农村宜居环境意识两个提升。
2021年,市科协《开展科技助力乡村振兴行动方案》印发后,江津区科协与市农学会优化思路、围绕重点,在助力仙池社区农业产业升级中又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如今成效如何?又有哪些发展?
近日,记者从市农学会获悉,通过近年来持续的科技服务,仙池社区花椒种植面积和产量显著提高,其他特色产业稳步发展,村民科学素质进一步提升。技术指导、科学培训等一系列科技举措为仙池社区特色产业发展注入了新能量,带来了新变革。
多方合力共谋发展
“我们需要专业的指导,一方面可以帮助村民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大家集思广益、交流探讨,能够准确地、更好地确定发展优势和帮扶重点。”仙池社区负责人说道。
从2018年开始,在江津区科协的牵头下,市农学会每年都会组织专家学者到仙池社区进行实地调研与交流座谈,给予技术指导和答疑解惑,并签订帮扶协议。
“仙池社区的花椒是江津的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同时,一些其他适宜种植的农产品,也能够再做提升,我们有广阔的合作空间。”市农学会专家表示。
通过连续几年的深入沟通,仙池社区形成了重点围绕花椒品质提升、绿色防治、采摘加工(烘干与色选)、冷链贮藏等环节开展科技支撑,科技培育乡土人才,线上线下结合解决产业问题,科普宣传提升安全卫生意识,党支部联建提升农村党员素质等帮扶内容。明确了市农学会组织和选派相应专家团队开展技术服务、技术培训、科普咨询等活动,并为活动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仙池社区提出产业技术需求,为各项活动提供场地、组织人员等职责任务。
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2021年仙池社区花椒种植面积2400亩、产量2300吨,分别比2020年提高14%和22%,花椒优质率提高5%;柑橘产量达450余吨,葡萄、西瓜、火龙果等小水果共80余吨。
科技指导夯实根基
“我们通过科技咨询、科普宣传、技术培训和人才培养等科技指导,达到有效助推乡村振兴的目的。”江津区科协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
江津区科协联系市农学会专家,每年针对仙池社区花椒产业开展一次以上技术培训,2018年以来,累计培训7场次,受训270余人次。村民花椒标准化种植水平持续提升,主导产业种植规模、产量、品质等稳步提高。
同时,市农学会联合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花椒创新团队,共同制定和推广重庆花椒标准化技术,建立花椒标准园,促成了重庆市农业科学院与江津区政府的深度合作,完成重庆江津花椒工程技术创新中心院地共建共享,提升“江津花椒”区域公共品牌价值超50亿元。
一系列举措为江津花椒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全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创建和建设提供科技支撑,用实际行动引领了重庆花椒标准化生产和高质量转型发展,有效实现了以产业助推乡村振兴。
“我们还将继续细化落实帮扶内容,选派优秀专家团队,多形式开展科技服务和科普活动,为仙池社区打造成为科技名村夯实基础。”市农学会负责人如是说。
文明共建美好院落
“要想实现乡村振兴,除了外界的帮助,也离不开每一位村民的努力。我们高度重视对村民业务、知识、习惯的培养,及时宣传新思想、新政策,定期组织开展文明宣讲,举办崇尚文明系列活动等,不光在技术上给予村民帮助,也要在精神思想上共同进步。”仙池社区负责人说道。
通过持续培训和宣传,以及市农科院果树研究所、雅春园林、帝朗农业和千艺花场等业主的示范带动,仙池社区村民科学种植水平进一步提升。
通过美丽院落建设和文化墙整治,以及专题会和院坝会广泛宣传乡风文明,基本杜绝垃圾露天焚烧、随地乱扔等现象,仙池社区村民科学素质和科技意识明显增强。
在2021年市科协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工作考核中,仙池社区帮扶行动获“优秀”等次,这就是最美的答卷。
“区科协将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希望鼎山街道加大对科普示范社区的建设支持,仙池社区要以“主人翁”的态度狠抓落实,共同抓好与市农学会的交流合作,持续深入推进仙池社区的乡村振兴建设。”区科协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