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要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培育。创新型人才的自主培养需要建立在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校企联合的基础上,加快推动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生态链等多链条的有机衔接。
前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国家“十四五”期间人才发展规划》,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案》。新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对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要想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顶尖科技人才,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必须综合教育、产业、创新、生态多方面因素,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多链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全方位打通创新型人才自主培养路径。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4方面持续发力:
多方聚力,探索多链融合培养模式,健全自主培养政策体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根据创新型人才成长规律,兼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生态链的属性和特点,探索适合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多链融合培养模式,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政策体系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健全人才培养资助平台和配套资金的长期稳定扶持机制,加强政策制定过程中的系统性规划和前瞻性布局。从多链条深度融合、有序衔接的角度,建立健全创新型人才自主培养的体制机制,完善不同链条在创新型人才成长关键环节中的政策依据,释放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双管齐下,推动单链条高质量发力,共筑多链条深层次融合。夯实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生态链的单维发力,集聚可用于创新型人才自主培养的资源优势,提升单链条对创新型人才自主培养的能力和水平。单个链条要主动融入其他链条,形成不同链条间深度融合的良性互动模式。教育链要主动融入产业链、创新链和生态链,已满足自身借助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和生态构建内驱力的需求。创新链要主动融入教育链、产业链和生态链,推动三大链条升级发展,同时以其他链条为鉴,加快实现对自身的完善和重塑。产业链要主动融入教育链、创新链和生态链,加强校企联合、科企融合,形成高水平研究型单位与企业联合共建、绿色产业迅速发展的良性循环。生态链要主动融入教育链、产业链和创新链,营造创新型人才自主培养的良好生态。
问题导向,夯实基础教育关键阶段,打造基础研究人才队伍。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研究没跟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基础教育阶段是一个人基本常识和思维方式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为后续教育阶段储备基础学科知识和促进全面发展的启蒙阶段,在自主培养未来创新型人才的整个过程中起到奠基作用。基础教育需要树立多链融合培养的新理念,带领学生关注产业链、生态链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科学素养。而基础研究是原始创新的源头,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石。从基础教育到基础研究,需要继续深耕多链融合的培养模式。尤其是有应用目标导向的这类基础研究,更要密切关注关键问题上存性的薄弱环节,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培养基础研究人才队伍。
协同育人,激活多链深度融合活力,构筑创新人才培养高地。要相信,我国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生态链要激活自身主动融合能力,在分享创新型人才红利的基础上,构建多链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持续巩固创新型人才培养成效,确保多链深度融合成为一种常态。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要形成创新型人才自主培养、世界优秀人才充分集聚的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就必须综合考虑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生态链各个环节上的因素,探索出满足国家战略急需、响应时代迫切要求的创新型人才成长规律。协同培养瞄准全球科技前沿、引领国际发展方向的创新型人才,自主锤炼出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主力军队伍,显著提升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打造全球创新型人才自主培养的“样板间”。
(作者系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