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轩岚诺”刚带来一丝凉意,“秋老虎”就接棒了。9月5日起,南方35℃以上的高温天将再次增多,局地会达到38℃以上。
“秋老虎”每年在什么时段出没?它最爱去哪些城市?如何顺时而动,防止“秋老虎”伤身?
这次的“秋老虎”是干热型
在气象学上,“秋老虎”一般指处暑节气(今年处暑为8月23日)后,持续数天最高温度在35℃以上的气候现象。
民间常用“秋老虎”来形容立秋后短期的回热天气,通常发生在8月、9月之交,一般持续7~15天,有些年份也会持续到10月。
通常,“秋老虎”出没时,会出现连续高温和极端高温天气,日射强烈、闷热感强,让人感到酷热难忍。但这次的秋老虎主要是“干热型”:空气湿度小,闷热感较轻;热度不会过于极端;时间也不会太久,9月10日后热浪会有所消退。
“秋老虎”带给身体
多种考验
“秋老虎”出没,昼夜温差拉大,容易诱发多种躯体不适。
心血管容易崩溃。气温高,人体水分流失大,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再加上早晚温差大,易增加脑溢血、心梗等疾病的发作风险。
呼吸道疾病高发。多变的气温让人体免疫力相对降低,给细菌、病毒可乘之机,导致扁桃体发炎、咳嗽等。
过敏迎来小高峰。秋季空气中花粉浓度较高,过敏多发区集中在长江以北,持续时间一般长达2~3个月。
皮肤容易干裂。出伏后,秋燥的困扰随之而来,产生口干咽干、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症状。
做好这几件事
防止“秋老虎”伤身
眼下正值换季,“秋老虎”也虎视眈眈、顺时而动,及时调整饮食和起居,有助顺利度过“多事之秋”。
增加蛋白质摄入。气温高,会使人体蛋白质代谢加速。“秋老虎”出没时,可以多吃一些豆制品、蛋类、奶类、鱼、虾、鸡等,这些食物蛋白质含量高,且比较清淡。
补充水分和无机盐。天热出汗多,水溶性维生素和无机盐、微量元素等随汗液排出,出现疲倦乏力、食欲减退等情况,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和产热较少而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保证夜间睡眠。从传统医学角度看,秋季阳气渐收,应该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休息,能提高机体对高温的耐受能力和对“秋老虎”的抵御能力。
运动强度要收敛。秋季早晚凉意很明显,锻炼时一般出汗较多,稍不注意就会受凉感冒。最好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比如健步走、瑜伽、太极拳、八段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