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不仅标志着学生要从被动式学习向主动式学习跨越,而且是“独立意识”萌发下,学生尝试自主管理、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的“初体验”。
小升初意味着一次重要的飞跃。如何做好知识衔接、心理调适,亲子关系调整、完成跨越,从容地迎接新学期的到来?
跨越一:学业难度强度增大
升入初中,课容量逐渐增大,不少家长会让孩子提前预习初中的课程。家长们普遍认为这是孩子逐步熟悉的过程。若等到一开学,那么多门功课齐刷刷扑面而来,时间不够用。
初中课程和小学相比究竟有怎样的变化?
学科明显增多。在北京市八一学校初一年级组长贾茜老师看来,小学时,学生更多的精力在语数英三个学科。升入初中后,学生将迎来人生的第一个重要的考试——中考。初一学生将面对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生物、道德与法治七门学科的学习,加上体育,初二加上物理,初三还要加上化学,科目比小学翻了一倍多。原本在小学可以通过反复练习获得的好成绩,可能在初中由于科目增加,就没有充裕的时间去反复练习。
节奏显著加快。小学的课堂,老师会把一个知识点反复讲、反复练。升入初中后,由于课本的内容增多,课堂容量变大,老师的语速、讲课的节奏,都会比小学老师要快一些。
贾茜建议,初一新生每天应该完成预习、复习的任务,即使不能做到每天,至少要做到每周预习和复习,才能保证在课堂上跟上老师的节奏,听懂老师讲课的内容和要求。
跨越二: 生理和心理急剧变化
进入初中,学生的身心也进入了加速发展时期,如身体的迅速发育,青春期心理开始萌动,自我独立意识明显增强,但自身的控制能力、情感和意志行为又相对较弱,容易冲动,自身充满了矛盾。初中生们开始由依附服从变成独立反叛、由喜欢父母变成喜欢同伴、由忽视性别变成重视性别、由心无杂念变成心事重重。
“初中阶段是生理和心理急剧变化的关键时期。他们正处在由儿童向少年过渡的时期,一方面没有摆脱儿童期的幼稚,一方面又想表现自己的成熟。所以,在这一时期容易与同学、家长产生冲突,对自己身心变化的敏感产生不适应等。”北京市八一学校心理教师王凌霄介绍。这个阶段,同伴认同需求逐渐大于父母认同。家长需要主动了解有关青春期的知识,在自我做好对青春期认知的同时,也要给孩子“打好预防针”,讨论在人生的这一特殊时期,如何和谐相处。
成绩分数固然重要,但青春期孩子的人生道路是否走得远、走得顺畅,更多是由非智力因素决定的。王凌霄建议,家长要更多地去关注培养孩子坚毅的品质、豁达的性格、“情绪智力”,培养孩子参与生活的热情、对社会的初步责任心,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自然而然,学习就不再是问题。
跨越三:亲子关系冲突
小学时,家长和老师在生活、学习上事无巨细地帮助学生,但升入初中后,知识的难度和思维的方式都与家长上学时有很大的不同,家长的帮助可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不同于小学教育的“事事关心”“面面俱到”“循循善诱”,初中更趋于尊重学生独立性、唤醒学生的内驱力。“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成长的终身导师。孩子越独立,未来越光明。”长沙市雨花区长郡雨花外国语学校校长张国军认为。
北京十一学校化学特级教师王笃年认为,家长关心孩子的发展,重点应该在身体健康、道德品行、生活习惯(比如按时作息、充足睡眠、营养均衡)等方面。当孩子学业不顺利时,不要埋怨。可任其自己独处、安静一段时间。要坚信每一个少年人内心都是积极向上的,考试分数只是一个副产品。有了这样的认识,孩子就不会因一时考不好而过分苦恼,家长也不会因此焦虑,而是大家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分析原因、找到对策,把没考好的“坏事”变为促进成长与进步的好事。
“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认识到成长不是盲目攀比分数,而是不断完善、超越自我。科学陪伴,做孩子最坚强的后盾,在白炽化的学业竞争中当好‘减压员’,在‘身心聚变’的关键期当好长远的‘规划员’,在‘三观’和‘处世观’‘朋友观’的摸索期当好‘监督员’。”张国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