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诈骗仍在,股票诈骗、贷款诈骗、消费返利、养老诈骗等新骗局又来。骗子们利用老年人对互联网、智能手机不太熟悉对其行骗。涉老诈骗套路多,老年人该如何“捂好”自己的养老钱?
套路1
股票诈骗
近年来一些针对老年人的金融诈骗开始增多。骗子利用微信群,给老年人分析并推荐股票,推荐的股票天天盈利。一些老年消费者根据群主的指导下载软件,刚开始账户会有一些盈利,但是加大资金投入后就不断亏损。
防范措施: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符合刑法中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对于如何规避这些风险,首先,微信群不要随意进入,也不要过分相信群里的分享和言论。其实,自身投资理财要谨慎,最后,如果被骗,一定要记得保留相关证据,包括打款记录、聊天记录等信息,及时报警。
套路2
贷款诈骗
“假退款,真贷款”骗局,老年人防不胜防。骗子伪装成客服,谎称其在店内购买的产品有严重的质量问题,可以退款,但要按照客服提供的平台退款,实则是诱导老年人点击链接下载多个分期借贷App。在扣除应退金额后,骗子便将剩余款项全部转入骗子指定的账户。
防范措施:在大数据背景下,个人信息基本处于半公开状态。骗子通过个人购买记录,可以很容易掌握大量个人的姓名、住址等信息。利用老年人爱占便宜的心理,再通过核对个人信息,骗取老人信任,进行诈骗。
那么,贷款的钱需要还吗?贷款是必须要还的。不能以钱是被骗的为由拒绝还款,否则要被贷款方追究违约责任,可能因此被法院列为失信人员名单。
针对此类情况,首先可以通过官网核实对方身份,其次不要跳出原平台进行交易,否则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很难留下证据。另外,不扫来源不明的二维码,尤其是收费二维码。并且不要泄露手机验证码,不能授权他人远程控制电脑、手机。最后,坚决不转账,不汇款,注意学习社会上讲解的防诈骗知识。
套路3
消费返利诈骗
不少骗子让老年人参加投资或者活动,称能获得高额返利。实际上,返利资金主要来源于老年人缴纳的费用,属于拆东墙补西墙。
防范措施:我国相关法律规定,未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向社会不特定对象承诺在一定期限内返还本利变相吸收公众存款且数额巨大,扰乱国家金融管理秩序,其行为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如何判断一个投资项目是否是骗局?关键看其是否有“造血功能”,是否有稳定充足的收益。如果只是借旧还新,那资金链早晚会断,如果是公司承诺一定挣钱,并有超高收益的绝对不可信。切记“你惦记人家的利,人家惦记你的本”。
在打击非法集资过程中,收益率超过6%的就要打问号,超过8%的就很危险,10%以上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遇到消费返利型骗局切不可贪图便宜上当受骗,要提高警惕,增强防骗意识。
套路4
保健品诈骗
保健品诈骗不断,近来又出新花样。疫情期间,一些不法分子打着“疫情防治”的口号推出“特效药”对老年人行骗。
防范措施:药不能随便吃,保健品也不能。老年人应该多和儿女沟通,多关注新闻,不要过分信任陌生人的虚假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