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智慧城市到数字乡村,从智能交通到智慧文旅,物联网应用场景日趋多元化,渗透生产生活方方面面,进一步推动“万物互联”。
为农产品种植撑起“智慧伞”
在陕西宝鸡一农业基地里,一块大屏幕展示着食用菌种植物联网频道。通过大棚中安装的太阳能驱动传感器,可一手掌握种植基地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数据,随时通过电脑或手机端进行远程操作;产量分布子系统则能预测未来6个月全国各地不同种类食用菌的产量;切换至价格分布系统,不同地区同一种类食用菌销售价格就会呈现在眼前。
日常生活中,物联网应用场景比比皆是:便利店无需人工售货,用户扫码开门、自行选购,关门后系统便可自动识别所选商品,完成扣款结算;各类家居电器安装智能网联芯片,实现真正的“人机交互”,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在医院,通过物联网技术进行远程手术、远程救治,大大提高救治效率;高速路口,摄像头自动识别车牌信息,根据路径进行收费,提高运行效率,缩短车辆等候时间。
公交车变身城市“巡检员”
在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街头,行驶的公交车周身安装了多个摄像头。这些摄像头通过车载传感器、微机站等软硬件系统设备,实时采集公交车内外部状况,并将这些信息在中国移动浙江公司打造的“5G+云网融合城市公交感知系统”上呈现。公交车变身为城市的“巡检员”。
据悉,“5G+云网融合城市公交感知系统”融合了物联网、5G通信、AI识别、大数据分析等前沿技术,将城市信息通过5G专网传输到云端部署大数据平台汇总、运算,实现对多范围、多领域城市事件的实时感知,形成全县域、全时空、全流程的城市智慧治理模式。
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加快融合渗透。疫情防控期间,利用以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采用无接触体温检测、人脸识别、健康码等手段,极大减少了监管成本和安全风险。
产业发展迎来黄金期
物联网以感知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主要手段,实现人、机、物的泛在连接,提供信息感知、信息传输、信息处理等服务的基础设施。随着经济社会数字化的转型和智能升级步伐的加快,物联网在生产生活各个领域发挥出显著的行业赋能作用。
专家认为,物联网已进入场景落地阶段。目前,物联网广泛应用于工程机械、航天制造等传统行业,搭载了物联网传感器的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智慧医疗、车联网、灾害预警系统等应用开始进入日常生活。
但物联网发展也面临碎片化问题、安全问题和高成本问题等。此外,物联网与5G、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技术融合也面临挑战,仍存在一些需要持续推进解决的问题,如关键核心技术有短板、产业生态不够健全、规模化应用不足、支撑体系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要等。专家认为,物联网海量应用场景研发离不开相关专业人才,应做好物联网人才储备工作。同时,技术监管部门要严防溢出风险,做好风险防范的长效机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