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冷容在田间进行榨菜杂交工作。 受访者供图 |
5月11日上午9:00,雨水淅沥沥地洒在武陵腹地,电话那头,冷容一手撑着伞,一手举着电话,怀里还靠着一把锄头。“魏记者,我这里有点不方便,一会给你回过来。”此时,冷容已在榨菜地里忙活了两个小时。
作为国家特色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和重庆市现代山地特色效益农业(榨菜)产业技术体系骨干成员,现任芥菜类蔬菜团队的负责人,冷容将“奉献从不言苦”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走到哪里,就鞭策到哪里。
位于武陵腹地的酉阳县城,榨菜种植历史悠久。过去,农家主要将榨菜制作成“家常小菜”供自家食用或是担到菜市场售卖,好吃的榨菜并没有为当地的百姓带来多少财富。如今,榨菜的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成为了酉阳县乡村振兴、百姓致富的重要支柱。
变化从何而来?
2017年初,冷容结束了在丰都县树仁镇大石板村两年的科技扶贫工作。作为“三区”科技特派员,转战到酉阳浪坪、苍岭、后坪、酉水河及五福等18个乡镇开展榨菜、酸菜优质原料生产技术指导与服务工作。
当时全县榨菜种植面积700亩左右,由于缺乏种植技术,有的因播期、栽培管理不当,出现严重的先期抽薹,造成产量低,甚至绝收,挫伤了菜农的种植积极性,限制了当地榨菜产业发展。
为解决这一系列难题,她多次开展以酉阳为中心的生产现状调查与分析,采用线下线上技术指导、现场示范、点对点、面对面等方式灵活进行科技服务,并针对生产基地不同区域的气候差异,引进适宜不同区域种植的榨菜新品种,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应的榨菜栽培技术。帮助菜农解决了榨菜生产中易抽薹开花、不长“疙瘩”及怎样预防病毒病等问题,提高了青菜头的亩产量,改善了青菜头的品质,实现了酉阳榨菜栽培技术规范化,助推了贫困户增产增收。
实践出真知。解决了榨菜的质量产量问题,冷容也逐渐探索出“摸清底子、定准调子、找准路子、引来厂子”切实可行的科技帮扶思路。以此思路为指引,建立核心示范基地、利益捆绑联动机制,推行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技术骨干+种植农户+基地”的订单农业生产模式。
规模种植最愁的是销路,但在酉阳县18个榨菜生产基地却没有这样的顾虑。
如今,酉阳县榨菜种植推广面积从最初的700亩摇身一变累计到4万余亩,青菜头总产值达6400余万元。
产值的背后,是冷容夜以继日的辛勤付出。
四年间,她累计现场培训50余场次,培训菜农1500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3000余份;引进、推广新品种5个;引进、推广新技术5项;解决技术难题3项;服务企业、合作社、协会等机构6个,服务村庄数量50余个。这一系列数据,让企业与种植户切实感受到了科技服务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的作用,也给企业和种植户吃了“定心丸”,让他们看到了当地的产业发展前景,极大地增强了发展榨菜的信心。同时辐射带动了酉阳邻县榨菜产业发展。
业已兴,路漫漫兮其修远,望前路兮奉献莫言苦。从业26年,她始终牢记“三个坚持”:坚持“不忘初心”、坚持“三农”服务、坚持“学到老活到老”。她不断完善专业知识,积累实践经验,用忙忙碌碌的生活诠释着什么样的农业科技人员才是新时代的农业科技人员,彰显了21世纪女性自信自强的时代精神,用汗水和足迹书写着农业科技人员的感人故事。